首頁 評論 觀點

陸全民瘋考研究所 反射出失業危機

⊙顏丹
近日,中國某網站預計,儘管「2018年研究所報考人數達到238萬人,比2017年增加37萬人,增長18.4%」;「考研究所增加人數和增長率均為近年來最高」,但這個紀錄將會在2019年再次被打破。對此,該網撰文稱,「考研究所正在像高考(中國大學入學考試)一樣,逐漸成為『全民』運動。」

「10年前,高考人數超過1千萬,考研(報考研究所)人數只有120萬」之時,中國的高中生是千軍萬馬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如今,高考人數倒是降到了975萬,且「考研難度依然很高」,但大學生卻要繼續千軍萬馬過「考研」這座獨木橋。可見,中國學生讀了大學之後,壓力不僅沒減少,反而還增加了。

在談到大學生為何都卯足了勁要考研時,陸媒的文章寫出了如下幾點原因:其一、「無論是企、事業招聘還是公務員招考,對學歷的要求都越來越高……想要謀求一個好職位並不容易」;其二、「就業壓力」,但陸媒說,這個壓力主要來源於畢業生多、競爭激烈,以及碩士比大學的起薪高。同時,「就業職位的層次和未來發展機會」,也「是決定他們最終決定繼續求學的主要原因」。

陸媒扯東扯西,但始終都不願揭示的一個原因就是「畢業即失業」。讀了碩士又如何?每年報考企、事業單位以及公務員的碩士、博士大有人在,但最終被錄取的卻只有寥寥幾人。這種讓大部分人都淪為「炮灰」的概率會讓大學生放棄就業機會、蜂擁而至考研?

同樣,人人都想找起薪高、職位高、有發展機會的好工作,但在激烈的競爭中,這樣的工作是僅憑高學歷就能獲取的?或許有人會說,學歷是敲門磚,沒有文憑也不行。這顯然是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因不能輕易招人而拿出的最佳藉口。因為這些高、大、上的工作職位早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

而剩下那些不靠關係也能進的私企,看重的則是經驗和能力,同樣不是學歷。如果再加上碩士比學士更貴,相信私企出於對成本的考慮,也只會要本科生。如此,碩士就更沒什麼市場了。

此外,從學生這個角度來說,還要考慮一個投入產出的問題。家境好的再讀2年也無所謂,而那些寒門子弟,又哪有足夠的時間以及經濟成本來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投資?更何況,中國的寒門決不在少數,等米下鍋的大有人在。這些人會放著眼前的工作不找,而為幾年以後的高起薪、好工作,費時、費力的籌謀?

不難看出,中國出現「考研熱」,最關鍵原因就在於,大學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這是一種別無選擇、且難以釋放的壓力。當然,「找不到工作」還包括,收到的工資無法維持生活,這就跟失業毫無差別了。

記得多年前大家曾熱議過的「專業不對口」的問題,近幾年卻鮮有人提。而原因恐怕就在於,因飢不擇食而不得不選擇其他領域、低端行業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了。正如中國媒體所報導的那樣,大學生加入快遞員、送餐員、男保姆的行列,已成為大勢所趨。但問題是,這對於寒窗苦讀多年、好不容易走過高考獨木橋的大學生來說,真的能算得上是「就業」嗎?

或許,這也正是高考人數持續下滑的關鍵原因。大學不斷擴招,但真正想上大學的人卻越來越少。可見,大學學歷在就業中根本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如今,中國大學又緊隨其後、搞起了研究生擴招,打算將文憑一路賣到底。有數據顯示,2017年,研究生擴招了13.8萬,為歷年之最,錄取率已經達到40%。

政府一邊搞研究生擴招,一邊給老百姓畫餅,稱碩士起薪更高、就業機會更多。那些不願當快遞小哥、男保姆的大學生,如果家境尚寬裕,還「有老可啃」,這條路倒也是一種可躲避失業危機的無奈選擇。但俗話說得好,「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總有一天,無業可就的慘烈現實將再次呈現在這些碩士、甚至博士生面前。

這種慘狀其實並不新鮮,多年前就已有不少研究生、海歸在演繹「畢業即失業」了。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湧入考研大軍中,也只能證明,這種慘狀愈演愈烈,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中國人見怪不怪的常態了。

令人悲哀的是,暫時的躲避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只會給無能的大學以及唯利是圖的教育部門發國難財的機會。在一門心思利用擴招搞創收的伎倆下,毫無質量可言的中國高等教育則更無力回天了。中國一代又一代將繼續活在這種被騙、被坑、被持續洗腦的低端生存狀況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