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家長老師的2個建議:
大人固然想要教孩子誠實的重要性,卻也怕孩子因而養成不懂得適時察言觀色的「白目」性格,因此大人有必要去了解不同階段孩子撒謊的可能因素,先不要急著指責、處罰或是把孩子貼上「放羊的孩子」的標籤。我會建議,想避免孩子牛皮越吹越大,一再有意無意地說謊,家長和老師可以朝2個方向來努力:
1.建議不要明知故問
孩子滿嘴的巧克力,但他說他沒吃,無須多此一舉問孩子有沒有偷吃巧克力,因為孩子很可能覺察到氣氛不對而說謊。也不用刻意指責他為何不敢承認所為,孩子不太會因為大人的質問而改變說法,但大人卻可能越問越生氣。因此,針對小一點的孩子,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你嘴巴上有巧克力,你吃了幾塊呢?」
至於5、6歲的大孩子們,我們就得換個方式問,因為5、6歲的孩子多半已經知道偷吃後要把嘴擦乾淨,大人不妨直白但溫和地告訴孩子:「盒子裡的巧克力少了好幾塊,是不是你忘了問媽媽就不小心先吃掉了?你說實話媽媽會很高興。」此時大人需要特別留意說話的口吻,因為嚴厲質問孩子的結果就是孩子感到害怕而說謊。
因此,我不太建議大人以「下次再被我抓到你說謊就完蛋了!」的強硬態度來處理孩子的說謊行為,孩子如果是因為逃避懲罰而說謊,威脅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無形中也讓孩子知道要更小心說謊細節,進階成更高段的說謊者。追根究柢,要孩子從小養成誠實的美德,第一要素就是家長或老師必須給孩子一個可以舒服說實話的環境,讓孩子知道你只是想了解他的需求,你希望知道如何協助他,孩子會明白其實沒有說謊的必要。
很多時候大人抓對時機說一句「謝謝你告訴我實話」,正面肯定孩子說實話的行為,會比負面懲罰孩子說謊更讓他理解其中道理。然而幼兒園時期孩子的「偷吃」行為相當常見,如不強硬制止或處罰,若孩子一再屢犯又該如何處理?
從心理層面來說,被禁止或難以取得的食物,往往更容易誘發孩子的嘴饞。 大人把家裡的零嘴甜食藏放在櫃子上方,對4、5歲已經知道要搬椅子蹬高去拿的孩子恐怕不適用,也徒然增加危險和意外發生的可能性。父母若不希望孩子吃太多零嘴,也就必須要求自己能做得到,與其放一大堆零食在冰箱或是櫃子上面只方便自己嘴饞時拿來吃,倒不如將少量零食放在孩子可以安全取得的低櫃子裡,同時告訴孩子,除了接近正餐時間時不要吃零食 (若孩子真的喊餓可以紅蘿蔔或三色椒等蔬菜棒代替零嘴),其他時間孩子想吃零食時可以問過爸媽。若是適時適量,爸媽其實可以不必太嚴格地說NO,孩子也有機會學到飲食自律。
2.建議讓孩子體會說謊無益
文章一開頭,湯妮因為不想去上廁所,所以撒了個蹩腳的謊說她的洋娃娃在哭她走不開。
如果我此時戳破她的謊言泡泡,下次她只會換個謊話,說:「我剛剛尿過了。」讓人更難分辨她話語的真實性。這時我們可以幫孩子說出她心中可能的想法,而不是責問孩子為何撒謊,所以我對湯妮說:「我知道妳想跟娃娃玩,妳怕尿尿回來娃娃可能會被其他孩子拿走,我會請米拉老師幫妳照顧娃娃,等妳尿尿回來再還給妳。」
幾次過後,湯妮會知道她就算說謊也沒用,因為她並沒有因此躲掉當時不想進行的活動(去廁所),但她會因此學到如何讓情況變得可以接受(娃娃交給他人託管),一旦老師或爸媽能引導孩子思考變通的可能性,而非一味責怪孩子不誠實,就能減低孩子說謊的頻率。(全文完)
──摘編自《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野人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