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媒體報導,南京警備區司令員酈斌2月26日在出席江蘇聯通的座談時表示,率先開展的5G試點應用意義深遠,5G不僅將改變社會,更將改變未來戰爭形態。他說,無人偵察、無人駕駛、無人打擊等新作戰樣式的使用,都將依賴5G的超高速資訊傳輸。
酈斌還說,貫徹「軍民融合發展」的理念,圍繞智慧動員、新質民兵建設、民兵動態管理、動員輔助決策帶等方面加強協作,積極探索資訊技術在國防動員領域的深度運用。
中共軍方人士的發言正好加強了其他國家對中國5G產品的安全疑慮。中國企業華為和中興通訊不僅是中國國內5G設備供應商,更可能是中共軍方5G設備的唯二供應商。同時,華為和中興也躋身全球提供5G基礎設施設備的主要公司。
華盛頓智庫「美國新安全中心」(CNAS)技術和國家安全部門的兼職研究員卡尼亞(Elsa B. Kania)曾在「防衛一號」(DefenseOne)網站撰文說,對北京而言,5G競爭一直與該國的「軍民融合」戰略有關。
「5G競爭已成為美中關係競爭的新前線」,她說,「華為、中興等公司技術進步除了可以帶來經濟優勢,5G的軍民雙重用途和軍事潛力更賦予其另一個地緣戰略意義,這也是中國(中共)軍事和國防工業正在熱衷探索的領域。」
卡尼亞指出,早在2018年11月,中國5G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中興、聯通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就成立了5G技術軍民融合應用產業聯盟。該夥伴關係旨在促進三方合作、發展5G的軍事和民用發展,同時促進5G的國防和商業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特別關注5G在航空領域的應用。
物聯網和人工智慧軍事化
此外,中國的5G議程還跟國家和國防「資訊化」戰略聯繫在一起,包括中國軍隊發展C⁴ISR能力。C⁴ISR 系統是「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等7個英文單字開頭字母的縮寫,被譽為現代軍隊的神經中樞、兵力的倍增器。
一些中國國防學者和工程師曾表示,5G快速及穩定的資訊傳輸,將改善戰場通信、提高資訊的及時性和整合性。
理論上,5G可以提供在軍事上發揮物聯網和人工智慧(AI)潛力所需的快速傳輸和頻寬。5G可以幫助實現軍事智慧化,而中共軍方一直試圖提高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軍事上的可能性。
早在2012年,美國國會的報告已表明:「中共軍方是華為、中興通訊和大唐電信的老主顧,這些公司給解放軍提供專門的電信設備、技術培訓和相關技術,獲得研發C⁴ISR系統的直接資助。」
報告表示:「所有這些公司最初是由(中共)國家研究機構發起成立,一直得到解放軍的資金傾斜和支持。」
報告認為,美國使用華為的設備,會給中共情報機構提供機會、撬開美國的電信網路;而華為等公司提供給中共當局的設備和資訊也可能在未來的網路戰中,反過來對抗美國的公民營電信網路。
無法排除的安全隱患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全球技術政策主任崔歐洛(Paul Triolo)表示,5G和國家安全方面存在兩個「現實和棘手」的問題。首先,在美國設備上安裝中國產品,等於便於中共從事間諜活動;第二、中共可能有機會在美中發生衝突時,關閉美國網路。
「這些中國公司負責出售設備,而美國營運商負責經營。」崔歐洛說,「合約可能規定,不允許設備供應商存取設備,或者可能只允許他們更新軟體。」
但非常現實的是,一旦中國供應商在全球占主導地位,美國軍方必須擔心其操作系統充斥著中國製設備。
「美國國防部相當關注此事,是因為它在全球運作。」崔歐洛說,「如果美國國防部以中國設備為基礎來運作,後果將不堪設想。」
陸四通訊巨頭 與軍方密切聯繫
為何華為跟中共軍方的關係不能被國外所接受,這個問題一直在混淆某些華人讀者。他們或者說,比如: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如谷歌(Google)、高通(Qualcomm)也跟美國軍方合作;或者聽信中共媒體宣傳說,這是國外戴有色眼鏡看中國。
事實並非如此,稍微年長的人士都知道,1990年代末,中國通訊界的四大企業「巨、大、中、華」,分別是巨龍資訊、大唐電信、中興通訊和華為技術。
外界傳,「巨、大、中、華」的叫法源自時任資訊產業部部長的吳基傳。這四家企業跟中共當局及軍方一直保持緊密聯繫。
而國外對華為的安全擔憂同樣由來已久。美國國會鷹派人物和情報機構從2007年左右就開始關注華為。2012年,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在經過一年時間調查,包括赴香港與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面談後,發布了一份報告。
對中國企業與中共政府的關係,美國學者有非常透澈的研究。哈佛法學院史汀生中心教授伍人英(Mark Wu)今年2月28日出席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C)的聽證時表示,中共當局有一套管理和控制經濟的完整架構——「中國公司」(China Inc.)。
中國公司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跟隨黨國的利益」,伍人英表示,無論國營或私人,在國內或國外,都在「中國公司」的架構下運作,這在世界獨一無二。換句話說,「中國公司」為黨國提供各種非正式機制,「即使沒有黨國的正式指令,它們也可以間接損害美國公司的特定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