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旻珊說,「遊戲障礙」指的是一種被遊戲控制的行為模式,玩家不斷沉溺於遊戲,以致於其他興趣、工作、學習、日常活動、社交行為都要讓位,並且已經出現明顯的負面影響。就這樣玩家不能自拔地沉溺遊戲世界中,持續1年以上的時間。
大腦被綁架的「遊戲障礙」
簡單地比喻,就是玩家的大腦被遊戲綁架了,它讓玩家的大腦無法思考或執行其他重要的功能,就算想要掙脫也不輕易讓玩家掙脫,停玩遊戲幾小時就會渾身不對勁、心癢難耐、坐立不安。同時,遊戲障礙也可能會和注意力不佳、憂鬱、焦慮、睡眠不足、社會適應、生活品質等問題互相連結。
「遊戲障礙」強調的是玩家的失控行為模式,而不是玩遊戲本身這件事。世界衛生組織也曾表示,從過去的研究顯示,在所有參與數位或影片遊戲活動的人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到影響。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將「遊戲障礙」列入疾病,主要是希望增加各國政府醫療單位與醫護人員,對這個問題多一份關注,進而發展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
網路遊戲可適度紓壓
李旻珊表示,其實有許多事業成功人士或優秀學生,都曾經或是現在有使用網路遊戲,來調劑身心壓力,所以只要時間分配得當,讓網路遊戲適度幫助自己紓壓,就可以不用過度緊張,因而將遊戲列為拒絕往來戶。
疑似沉迷的處理方式
李旻珊提出,亞洲各國政府也順應世界潮流,對於網路遊戲採取預防沉迷措施,像是韓國於2011年通過法案,規定進入線上遊戲需要有個人身分認證,並且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在午夜至凌晨6點玩網路遊戲,以預防青少年過度沉迷網路遊戲。
李旻珊建議,當發現自己疑似有沉迷遊戲的危機時,應增加其他興趣、轉移注意力,讓其他的趣事來替代網路遊戲,並可以請家人、朋友一起協助自己,像是限制自己只能在家中公共區域玩網路遊戲、一天只能玩2個小時、要先完成其他重要事項(如作業、簡報)才能玩、行動上網方案不要使用吃到飽、吃飯不能使用3C產品等方式。
李旻珊提醒民眾,如果因為玩網路遊戲而使行為模式嚴重到影響人際問題、造成家庭成員衝突,或是有情緒障礙、睡眠障礙等困擾時,務必要立即求助於身心科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