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標準的採用,在全球化過程中有極大的意義。從ISO國際標準,到攝影膠片感光速度,到統一尺寸的集裝箱(貨櫃),到全球資金和貨幣交易結算系統如SWIFT,都為全球化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國家之間的關稅和貿易協定,各種自由貿易協定(FTA),從關貿總協定(GATT)到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歐洲共同體(EU),世界貿易組織(WTO),都大幅度的減低了各國之間的關稅水平、進口配額,有助於增加國際間的貨物和服務貿易。
中國公元一世紀的「絲綢之路」(Silk Road),也被認為是全球化的歷史組成部分。 「絲綢之路」對古代中國、印度次大陸、波斯、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意義,其中涵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上的互動。「絲綢之路」不僅僅是把絲綢作為貿易的對象,鹽、糖等日常商品也在大量地進行交易。甚至宗教信仰、哲學思潮,各種各樣的技術、工藝,還有傳染病和疾病,都在「絲綢之路」上得以交換和交流!
中共目前推行的「一帶一路」,雖然有「絲綢之路」的影子和外殼,卻包藏著格外的禍心,而被世界所日漸識破、拋棄。當然,引起當今時代人們的高度關注,也惹起了巨大爭議,乃至美中貿易戰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當代中國在全球化中的角色。中共在過去短短20年間,廣泛融合於全球化的經濟體系之中,但所扮演的角色和引發的混亂,以及中共在過程中攫取的額外利益,都導致了中國如今面臨的惡果。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跨國境的商品、服務、技術和資本的流動,也快速增長。商業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寄希望於祛除監管、減少規章條例、減低關稅、營業稅、資本增值稅和薪資稅等阻礙經濟發展、阻礙貿易的政府策略,希望產生全球化的市場,甚至全球的單一市場。
全球化目前的趨勢,是發達國家(已開發國家)通過外國直接投資(FDI),減少貿易壁壘,實施經濟改革,改革勞工移民政策等,來融合和整合發展中國家(開發中國家)。但毋庸置疑,全球各國的經濟發展,從來就沒有非常和絕對的均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融合,工人向高工資地區的遷徙,資本向低工資的地區流動,都逐步的加劇,也帶來了許多後果。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交通和通訊手段的便利,全球化是人類歷史必然會產生的現象。商品、信息(資訊)、知識和文化的交流,使得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緊密。尤其在過去的50年間,科技、通信、交通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在世界各國的推動下,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日益加速,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全球化也激起了過去十年中最激烈的爭辯。由於經濟利益收益的不均等,對各國就業和失業問題的影響不同,和一些國家維持關稅壁壘,對知識產權(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不力,甚至用國家的力量盜竊知識產權,或由於經濟和投資的不完全開放,不公平的投資和貿易體系,會傷及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的利益,為全球化的逆轉,埋下了伏筆。
支持全球化的人們認為,中國、孟加拉、越南、泰國、印度和許多非洲國家通過向世界打開國門,而大幅度減少了貧窮。但批評全球化的人們也同時指出,全球化的進程對一些發展中國家是一種「剝削」,導致了大規模的貧窮和社會動亂,也嚴重破壞了生態和環境。
中國在全球化過程中,尤其是在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的經濟發展,導致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減貧,中國的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減少到1999年的3,400萬。從2001年加入世貿之後,貧困率在3年之間就銳減1/3,所以全球化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但最近中共國家總理李克強承認,「中國6億人口平均收入每月不到1千元」,也突顯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中國在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最大扶持者,也是中國從雙邊貿易和投資中獲取了最大利益的夥伴,就是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之後,結束了美國一邊倒的對中國的扶持,對巨額貿易逆差的容忍,和對中國偷竊美國知識產權的漠視,而直接在2018年開始跟中國展開了貿易戰,揭開了全球化逆轉的序幕。◇
——未完,待續。原載於《新紀元周刊》「商管智慧」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