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表示,「數位歐元將確保歐元區公民能夠免費獲取簡單、普遍認可、安全和可靠的支付方式」。它將數位歐元描述為一種「由歐元體系(歐洲央行和各國央行)發行的、所有公民和公司都能使用的電子貨幣形式」。
歐洲央行認為,數位歐元不會取代現金:「歐元體系將繼續確保民眾可以在整個歐元區使用歐元現金。數位歐元將給予民眾在支付方式方面更多選擇,支付更加便捷,與現金一起為金融兼容做出貢獻。」
在美國,許多人士呼籲建立數位美元,與中國的人民幣競爭。然而,美元已經是全球的儲備貨幣;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美元在全球交易中的使用占比超過80%,而人民幣的使用比例不到4%(由於每筆交易均涉及兩種貨幣,因此總比例為200%),而且大多數支付和轉帳已經實現電子化。
歐元是全球第二大通行貨幣,也大多通過電子轉帳使用。可以說,美元和歐元已經實現「數位化」了。
所有這些聽起來都不錯。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擔心央行「數位貨幣」呢?有一些重要的風險因素需要考慮。首先是隱私問題。
央行將控制幾乎所有的貨幣交易,並掌握存款和儲蓄去向的所有資訊。儘管央行數位貨幣的逐步實施將考慮隱私方面的重要風險,但亦會引發民眾對央行控制儲蓄數量和形式方面的憂慮。央行一旦掌控了所有交易和儲蓄資訊,將能夠通過貨幣政策「溶解」這些儲蓄,對其採取行動。
數位貨幣最重要的風險是,它將為央行提供無限權力以增加貨幣供應,並將其引導至政府想要的規模。
數位貨幣將消除銀行作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調節器功能。這些「剎車器」對於抑制通貨膨脹和貨幣創造方面的政府過度控制至關重要,過去和現在皆是如此。
在量化寬鬆政策中,信用體系作為防止貨幣供應通膨壓力的工具,發揮作用。當各國央行提升財務狀況表時,並不會立即轉化為通貨膨脹,因為民眾和企業透過採取比貨幣供應增加更少的信貸,來限制貨幣供應破壞貨幣購買力的風險。如果民眾和企業不要求更多的信貸,那麼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就有足夠的逆止器,防止貨幣過剩造成商品和服務方面的大規模通膨壓力。
是的,量化寬鬆確實會透過令最安全的資產——主權債券,變得非常昂貴而產生大規模的資產價格通膨,但它作為通膨風險的制動措施,效果自然不錯。政府的借貸計畫也受到預算和內部財務控制等方面的限制。(未完,待續)
──原文「The Dangers of a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作者拉卡列(Daniel Lacalle)是對沖基金Tressis的首席經濟學家,著有《自由還是平等》、《逃離央行陷阱》和《金融市場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