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中國、與紅色供應鏈脫鉤,已是多數外資、臺資的共識,行政院為協助臺商回流臺灣,自2019年推動包括:「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在內的「投資臺灣三大方案」。今年是政策最後一年,截至110年3月19日,三大方案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1兆1,993億元,來自「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的挹注最多,共7,925億元。國發會日前也預期,今年臺商回臺投資金額會再增加。
由統計可知,臺商回臺絡繹不絕,但想從中國全身而退並不容易,仍有在中國的臺商面臨撤資難題,而受限於中共體制,即使遭遇不公也無法搬上檯面、有苦難言。「想從中國脫身真的不容易。」香港律師、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感嘆,撤資不外乎三種方式,但往往面臨資本大失血。
境內賣資產或股權 損失都很大
他說,第一種是在境內賣資產,但每一樣資產價值的評定是個很大的問題,可能最後只能賤賣,因為「中共跟它所有貪腐集團的利益,本身就是要吸取你資金與技術,甚至完全把你吸乾。」
第二種是在中國境內賣出股權,但不外乎第一個是賤賣,第二個就算賣得掉,也會扣很重的所得稅,包括五險一金在內的稅負全部加起來是68%,「所以也是不好的方式。」他說。
第三種是在中國境外變賣資產,如果懂得操作,有一層一層的海外持股的股權的設計,不驚動中共任何的官員跟商家的前提下,從海外「神不知、鬼不覺」的撤資,這是比較容易脫身的方式,也是香港富商李嘉誠能成功出脫的原因。
「其實,還有第四種不合法的方式,就是賄賂,跟官員喝花酒、攀人情等。」桑普表示,如果你行賄的證據被中共抓住,會被當作把柄,繼續將你再套牢一次。賄賂的官員本身若是當權者的敵對派系,更為嚴重,會被視為敵對的一方來鬥爭。
另外,台積電、聯發科等指標性的臺灣半導體產業鏈,在近年也逐漸撤離中國,桑普分析,以聯發科的做法是在中國增加投資,同時也把核心投資慢慢挪到越南或其他地方,就等於「加一個虛、減一個實」的方式,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來撤資。
台積電也有在中國投資,在南京設晶圓廠,而台積電沒有把最厲害的核心技術放在中國,這可以從2021年的國際固態電路會議中略知一二。桑普說,會議上,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提出三奈米的製程計畫,預計2022年可突破量產,並也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入營運,「推估台積電未來大部分的投資,應會與美國扣連在一起。」
企業進入中國市場
開始將政治風險納入考量
全球產業鏈與紅色供應鏈脫鉤已成趨勢,即使想逆勢而行,也會從血淚中汲取教訓。桑普認為,企業想進入中國市場,也會把政治風險納入考量,並考量其中的成本與效益。
桑普以中國水泥公司有關的併購案做舉例,指出由於中國土地所有權是歸中共政府所有,水泥公司僅有採礦證,不具有礦山的所有權,因此當土地使用權證到期或需要補辦時,若中共喊出天價,等於用尚方寶劍刺企業的喉嚨,把業者逼退,提醒企業由此案做延伸,在做類似併購時,必須謹慎評估。
「處在中共所掌控規則跟權力當中,根本無所逃離。」桑普說,與在美國投資完全不同,美國是法治國家,不會違背法治、信賴保護原則,他反過來形容中國的情況,「在沒有法治下做生意,只是身處於弱肉強食的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