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上路後,高中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將取代現行備審資料。然而,高中端如何準備、大學端如何審查,仍未有明確方向。臺灣大學社會系承辦教育部「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30日發表成果,並彙整出三大準備方向,包括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
大學考招新制111學年開始實施,現在高中生必須建立「學習歷程檔案」,其中「課程學習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育部委託臺大社會系進行「作伙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過去辦了50場會議,廣泛蒐集高中端及大學端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意見。
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受教育部委託,30日發表「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成果,透過與32名高中教師、20名大學教授的5場焦點論壇,彙整出三大準備方向。
林國明說,課程學習成果有6種呈現方式,包括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及活動紀錄、主題式專題報告、小論文專題研究及綜整性學習紀錄等。高中生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時,應秉持三個原則,包括優先呈現作品摘要、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及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
林國明指出,第一個重點是「優先呈現作品摘要」,無論上傳的是學習單、實作作品、實驗紀錄還是小論文,建議可在作品前放1~2頁作品摘要,著重呈現課程目的、學習收穫、個人省思等,刪減不重要的訊息。
第二個重點是「保留作品呈現的完整性」,林國明建議,檔案要有脈絡,完整呈現探索學習的歷程,包括動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得到的收穫等。以自然科實驗為例,可以文字或圖示呈現實驗步驟,並加入文獻資料佐證。
許多學生擔心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果不夠傑出,但林國明認為,很多大學校系想知道的是學生背後的思考邏輯;學生如果能清楚交代學習軌跡,就能讓教授發現潛力。
第三個重點是「強調個人獨特性和真實性」,林國明指出,教授們期待看出個別學生的差異,而非千篇一律的內容。建議可與個人興趣連結,或與生活情境連結,展現在地特色,都能讓作品更為多元、豐富。
教育部高教司專門委員周弘偉說,學界初稿的建議與大學招聯會去年公布的「3重2不」原則相近,檔案重點是要學生把自身體驗具體說出來;將持續補助大學招生專業化系統深入研究,融入大學未來的審查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