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租金高 申貸難 運動產業賣器材求生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全國疫情警戒三級維持將近1個月,運動健身產業被迫停業,雖然教育部體育署日前已公布相關紓困方案,但民眾黨立委邱臣遠7日與相關業者共同舉行線上記者會指出,此次紓困僅以僱用員工數來計算,忽略運動產業場館租金高昂、貸款擔保品較無價值等問題。

體育署日前公布運動產業紓困方案,若今年5至7月任一個月營業額較今年3至4月平均或前(108)年同月減少達50%,可依員工人數給予每位4萬元的一次性營業補貼;若是被迫停業且給付員工未達基本工資,則依員工數給予每位1萬元的一次性停業補貼,並補貼受僱員工3萬元、就業安定基金1萬元,共4萬元。

不過,中華民國桌球推廣協會理事王淑靜表示,此次紓困方案主要以僱用員工數來計算,等於補貼業者給付員工勞、健保或是例假應給付薪資,但對於場館租金、管銷等相關支出完全沒有補貼,中南部已有桌球館開始秤鐵賣器材了。

Curves可爾姿女性30分鐘環狀運動營運長陳映如指出,長達一個月暫停營業,但房租、人事成本等仍持續固定支出,全臺154家分店損失累計高達一億元。肌轉Fitness Studio共同創辦人周依蝶也強調,肌轉每個月仍須支付租金30萬元及教練薪資20萬元;即使馬上轉成線上課程,收入也僅有支出的1/10。

王淑靜也提到,游泳、球類運動等產業貸款擔保品對銀行來說沒有價值,「銀行根本不會貸款給他們」。邱臣遠強調,運動健身事業在申請相關紓困貸款上較為弱勢,金管會應要求申請紓困貸款的銀行從寬認定。領客體育總編輯劉國賢建議,體育署應協調信保基金或暸解體育產業的銀行,針對想要去轉型的業者提供資金融通的管道。

對此,體育署業務科張科長向《大紀元》表示,紓困4.0方案是由行政院召集各部會討論後制訂大原則,所以各部會的紓困方案都大同小異;而相較於去年給予每名員工2萬元補貼、租金補貼另計的方式,這次為了快速核發,改以員工人頭計算並提高至4萬元,是包含了員工薪資及營運成本補貼,讓業者自行拆分,可能讓業者誤以為只有補貼員工薪資。

至於紓困貸款難以申請的問題,張科長坦言,這確實是產業特性的問題,相較其他業別,運動產業的擔保就顯得不足,且有些銀行可能不熟悉運動產業、不了解產業前景,若有需要體育署也會向銀行方面說明。此外,體育署平常就有一個針對運動產業信貸及利息補貼的例行業務,也歡迎業者來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