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防旱善用水資源 專家:地下水是關鍵

【記者常懷仁/臺北報導】烟花颱風解除臺灣缺水窘境,但如何保護水資源仍是長期課題。立委鍾佳濱28日召開線上座談會,多數專家認為,地下水是臺灣重要的資源,而且使用成本,也相對較海水淡化、再生水便宜,應善加利用並注意抽取平衡。

極端氣候各地頻發生,臺灣近期也面臨數月的旱象,鍾佳濱召開「坐在金山上的窮人,大旱後水資源調適」座談會,與專家學者、相關單位討論並整理出五點建議:地下水取補平衡、控管水庫直接間接投資費用、積極投資農業供水設施、以生態工法淨化水質、控管海水淡化、再生水造成的環境衝擊及耗能。

鍾佳濱表示,地下水不是棒球裡的救援投手,而是臺灣水資源供應中不可或缺的資助,但地下水的取補平衡,要考慮永續使用,不能在抗旱時仰賴地下水井,要用取平衡,建議可以洪澇資源化,推動地下水補注計畫,除監測井外,在地理結構合適地區,建設地下水補注相關設施。

立委洪申翰則說,水資源議題牽涉政府內部的分工,為達成績效,各部會可能會對整體水資源造成破壞,因此應跨部會建立地上水、地下水的整體管理、收支掌握,然後做中長期規劃,另外對於能貫通地上水、地下水的水資源循環體系、收支掌握了解多少,還有伏流水的運用,除調度外補助也很重要。

地下水資源暨水文地質學會理事長張良正表示,水資源多元化沒有錯,但呈現的時候只呈現量,事實上要呈現的是開發跟使用的成本,反映了使用多少能源、產生多少CO2,臺灣地下水很豐富,但國內投資太少,從資料來看,它的供應水比水庫加總量還大,但是管理的成本跟投入比地表水少。

張良正強調,水庫調配多在不嚴重時增加水資源利用效率,所以要重視地下水,不僅能以最小維護成本維持容量,且能彈性搭配,應事前規劃而非臨井解渴,目前地下水的管理要做的是了解進入帳,補多少抽多少,目前反映是超抽很多,但數據本身的不確定性很大,特別是在抽水部分去做了解。

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前理事長陳賜賢指出,海水淡化跟再生水是高耗能產業,因此若缺電就會缺水,而水庫一度水的成本遠低於海水淡化、再生水,另外海水淡化很難達到一次一天的降雨量、緩不濟急,所以臺灣水資源開發主力應是水庫蓄水搭配地下水、伏流水,而再生水、海水淡化為輔助。

陳賜賢補充,水資源開發要考慮本身條件,臺灣有豐沛降雨量,缺點是水庫有泥沙淤積,從北中南分散的水資源來看,從北到南的管線在管理成本風險也大,且地震會爆管,所以建議臺灣南部要有水庫,必須考慮穩定的水主力,搭配伏流水跟地下水開發,中部則是缺水庫積水管理。

立委蘇治芬表示,應根據各地方地下水補注量制定抽取量上限,才能緩和地層下陷速度,第二臺灣水資源充沛,但每次缺水都透過農業停灌來節約,治標不治本,應加強管理手段,第三應建攔河堰,防止揚塵以及增加水資源運用、提升河道保留水資源,而非單一用途,不只防洪也要兼顧水資源提供任務。

國發會國土區域離島發展處處長彭紹博表示,希望有計畫能透過監測井還有未來降雨預測可以了解地方並做地下水補注,根據監測井,地下水安全的抽取量多少,同時配合農業休耕,根據水文地質素質模式去精準調配而非大面積休耕,透過科技力量讓整個地表跟地下水聯合運用,使農業生產不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