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司馬光破「肛」救友 臺灣廟宇失文化承傳

中國石雕產品大量傾銷回臺,卻未在文化品質上把關。(文史工作者吳勇練提供)
中國石雕產品大量傾銷回臺,卻未在文化品質上把關。(文史工作者吳勇練提供)

【記者袁世鋼/臺北報導】研究臺灣傳統廟宇建築30年的文史工作者吳勇練指出,目前臺灣大大小小的廟宇約有3萬間以上,但有90%在石雕、木雕、交趾陶等建築裝飾上,採用大量中國製品,作工精細卻無人文特色,人物表情及肢體動作千篇一律,更鬧出不少文化笑話,毫無文化價值。

吳勇練向《大紀元時報》表示,石雕產品在廟宇建築中是主要建材,包含龍柱、地板、牆面、石獅等,雖然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不重視傳統建築、廟宇文化,但由於臺灣缺乏較好的青斗石,在三十幾年前兩岸開放後,有許多人帶著技術到中國設廠、投資,以臺灣接單、中國生產的模式將石雕產品大量傾銷回臺,卻未在文化品質上把關。

以石雕的牆面裝飾為例,竟出現將北宋文史學家司馬光砸缸救友的典故刻成「破『肛』救友」,或是將傳說有羞花閉月之貌的貂蟬拜月故事與嫦娥奔月混淆,刻成「貂蟬奔月」。甚至還有把「人生四暢」作品中的伸腰、掏耳、搔背胡亂配上讀書勵志、洗耳癡聾、月下撲背等標題,而撚鼻則是連動作都不同,並以寄情山水為標題。

吳勇練指出,錯別字可能是中國工廠接單後要先轉換成簡體字才看得懂,但生產時又要依照臺灣訂單雕刻正體字,使用翻譯軟體經過2次翻譯後就變成錯字;而歷史故事混淆、亂下標題等問題,是因為承包商沒有審稿,廟方也不在乎文化正確性,就算發現錯誤也會因成本問題而不願意修正;隨便弄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對神明不敬。

掌握資源者取代文人 主導修廟劣逐良

廟宇在幾十年前是地方上的文化中心,吳勇練表示,當時是由文人、仕紳階級主導修廟,許多早期的廟宇都會有很多對聯,所以石雕、木雕的題材都是正確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大約在民國60年以後,變成掌握資源的人主導修廟,由於本身缺乏文化素養,所以根本不在乎傳統文化與建築,廟的外表修得還可以就行,有錢賺就好。

而現在的廟方為了壓低成本,多以統包工程的方式發包。吳勇練說,有別於過去廟方個別單獨發包給石雕、木雕、交趾陶等各領域的匠師,或是發包給大木師(類似建築師),再由大木師找長期配合的當地匠師施作,現在的承包商沒有專業能力,靠交際手腕、給回扣等方式低價搶標,只好拿粗製濫造的中國產品履約,「反正也沒有人懂」。

以木雕為例,從事廟宇建築工作44年的彩繪工藝師黃上昇向《大紀元時報》表示,光是浮雕一對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從打粗胚、開臉到身上的紋甲等,一個人做至少要花半年,且工資最少是以一天3,600元計算,而現在的中國產品只需1/5的時間就能完成;若臺灣匠師的工錢要100萬元,中國產品的成本只需要20~30萬元。

作工精細卻無保存價值 致文化滅失

雖然石雕、木雕等工藝品現在都能以電腦雕刻的方式打粗胚,再由人工修飾。但黃上昇認為,有些東西不如以前。他以36天罡、72地煞的木雕藻井為例指出,以前手工雕刻可能要7、8個師傅一起做,所以每一個形象都不一樣,「那時候的東西是帶有生命的」;現在中國廠商最多可以一次做出30個,因此每間廟的藻井都差不多。

吳勇練也說,現在的廟蓋得好像還不錯,但雕刻作品的圖案千篇一律、缺乏創意,做得漂亮卻沒有特色,過去雕刻作品在人物的臉部表情、手部等肢體動作是最精采的部分,但現在卻毫無變化、非常呆板;30年後損壞了就直接打掉重建,根本就沒有保留價值。他感嘆,很多廟宇都很有錢,但廟方人員卻不知道文化資產的重要性。

在大量中國製品傾銷下,臺灣匠師的工作機會減少、工資被壓低,吳勇練擔憂,除了少數技術比較好的老師傅還能接一些政府文化單位修復古蹟的工作外,大部分的匠師都轉行了,從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且修舊如舊的工作也不會有創新,年輕人很難有發揮空間,惡性循環下導致文化程度越來越差。

借牌文化盛行 古蹟修復變破壞

不過,未來恐怕連古蹟修復都沒得做。黃上昇向《大紀元時報》透露,有建築公司為了通過政府審查、取得承包資格,竟向不同領域的匠師借用匠師執照;但承包商不會做也不會估價,所以要求匠師幫忙估價,卻還不一定會請他們施作,最後找來沒有執照的師傅,等於是破壞文化資產而非保護,「政府沒有在保護我們這些匠師」。

「文化光榮是一種無形的百年資產」,吳勇練說。他強調,廟宇文化具有尊崇、榮耀神明的宗教特殊性,他不反對採購中國的低價商品,關鍵在於廟方是否重視文化、願不願意花錢;雕工雖然可用現代技術取代,但在文創、題材部分應由臺灣匠師設計,臺灣的年輕人文創能力都不差,廟方應找文人修廟,臺灣文化資產的創造與保存需要廟方支持。

黃上昇表示,中國的東西不是全部都不好,但承包商、廟方應對品質把關,不能說斷一隻手、一隻腳,或是眼睛、前後腳刻錯了的瑕疵品也拿回來用。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生財之道,但工藝品是一種文化傳承跟保存,也代表每個時代的特色;希望能將每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東西保存下來,否則就會出現文化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