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即將於10月16日召開「二十大」之前,美參議院外委會於美東時間9月14日通過「臺灣政策法」。分析指出,「臺灣政策法案」不致於引發另一場臺海危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於9月16日召開「中共二十大與美國國會臺灣政策法對美中臺三邊關係之影響」座談會。
主持人國家安全組召集人林郁方認為,在目前美國充滿濃厚反中氣氛的情況下,儘管期中選舉即將舉行,但法案完成國會審查送交美國總統拜登簽字的可能性還是不低。雖然北京的憤怒已然呈現,勢將進一步衝擊華府和北京的關係,但不致於引發另一場臺海危機。
林郁方認為,理由包括:第一,法案對中共的刺激性已有緩和。第二,北京若發動另一場臺海危機,必須比8月初對臺軍演力道更強,不僅可能擦槍走火,至少會導致美方採取更激烈因應手段;第三,俄烏戰爭讓北京變得更謹慎。
他說,未來可期待的是美臺關係將更親密,和美國盟邦關係轉佳,但兩岸對立也會更尖銳,未來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應被低估。
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表示,「臺灣政策法」最後通過的機率很高,但立法過程內容將會調整,此空間可讓美國向中共要價。從中共角度來看,中共對臺政策今後將加大力度在「反獨」與「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他表示,美國朝「戰略清晰」(strategic clarity)前進,北京可能認為美中間的戰略競爭將進入「涉臺」階段,傳言已久的中共對臺「法理鬥爭」是否將加速,特別是《反分裂國家法》(修法或推出「施行細則」),甚至是推出更積極「促統」法律,值得關注。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說,這次參院外委會投票,幾名挺臺議員擔憂美國立法卻令臺灣承擔後果,因而投下反對票,推測後續審查階段法條仍有修正可能,法案在11月中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碰面前通過機率不高。
還要看行政部門履行狀況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則指出,此版本內容有調整,或可解讀為參院成員經行政部門溝通後,出現的折衷、輕踩煞車的結果。未來有三點值得觀察。第一,本會期有限,拜登是否簽署仍有變數,即便法案生效,還是要看行政部門實際履行狀況;第二、美國政界對北京負面觀感日益增強,未來美國與中共之間可能出現「負面螺旋」;第三、預判北京會採取一定程度的反制作為,中華民國遭受來自中共壓力會比過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