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中國面臨封控、缺水、缺電等不利維持供應鏈穩定的事件,強化臺商撤離中國的意願。但金管會資料顯示,截至上半年,上市櫃公司對中國新增逾千億元投資,規模是美中貿易戰、疫情爆發來新高。學者分析,臺商在中國生產的心態呈現「M型化」,尖端科技製造業者靠攏美國離開中國,但仍有臺商抱著投機心理,趁危機入市中國「撿便宜」,背後風險值得深思。
據經濟部自2019年7月起實施的「投資臺灣三大方案」,累計至今年的9月2日,有1,248家企業回臺投資約1兆7,846億元,確實顯示臺商撤離中國的現象,回臺另覓生產據點。
今年在中國臺商面臨更大挑戰,通膨壓抑消費需求,長江流域缺水、限電波及生產,封控措施使供應鏈長時間中斷,臺廠對中國的生產布局也重新打分數。
這項趨勢在全國工業總會近期發布的「大陸疫情及封控對臺商影響調查」可見端倪。今年以來,受中國上海等地封控影響,高達八成臺商的訂單、利潤受衝擊,另有超過六成臺商表示將「增加大陸以外地區投資」。更有近一成臺商表示,因封控影響,考慮將產線自中國遷出。
上市櫃對中投資 死灰復燃
臺商回臺投資牽涉臺灣本地就業、經濟前景等競爭力,是臺灣社會關注的議題。耐人尋味的是,儘管從「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回臺的資金有1兆7,846億元,但據金管會統計,截至第二季,上市上櫃公司對中國仍有累計2兆6,417億元的投資,且仍有企業不畏風險持續投資中國,截至上半年,上市櫃公司共新增對中投資1,129億元。
上市櫃公司對中投資,在今年顯示「死灰復燃」的狀態。據統計顯示,今年中國面臨嚴格封控,但累計至上半年,投資規模達到1,129億元,幾乎是2018年全年投資的六成,且是美中貿易戰開打、疫情爆發以來投資金額最高的一年,
回顧近年,上市櫃企業在2018年全年累計投資中國的規模為1,839億元,在美中貿易戰開打後的2019年起大減至117億元,疫情爆發的2020年縮小至僅8億元,2021年略增至170億元。
關於上市櫃公司今年以來對中國的投資,金管會官員早前解釋,這些企業是基於營運策略考量,併購取得中國子公司,或因應子公司業務拓展、建廠資金需求,增加中國投資規模;上市櫃公司分別以電腦及周邊設備業、電子零組件業投資金額較大。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蔡明芳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提到,臺廠把中國視為重要生產基地,儘管面臨外資撤出中國的浪潮,但有些臺廠可能很難在短時間內撤出,仍得留在中國,若是電子業可能得更新設備,提高自動化生產降低人力需求,這在疫情期間、中共嚴格封控階段有其必要性,因而出現新增投資的狀況。
危機入市 是臺商常年心態
「工總的問卷與金管會的統計,可說是呈現兩種不同的結果。」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吳建忠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認為,「臺商在中國的設備更新,不至於讓對中投資規模出現如此大的增長。」
吳建忠說,這兩年中國房地產急凍,「會不會有些臺商不做本業,危機入市對中國房地產進行摸底式投資,想進場撿便宜?」他說,近年中共打壓補教業,就曾聽說臺商轉移投資標的,不畏風險投入補教業。
上述或許是部分臺商對中投資心態的縮影,吳建忠感歎,這種「危機入市」的態度,長年存在臺商心裡。他說,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很多臺商就趁外資離開時進入中國,享有中共提供的補貼優惠。
他說,這次中國同樣面臨外資撤離,值得關注的是,中共是否擴大惠臺政策,強化臺商赴中投資力道。
不過,中國經營環境日益惡劣,留在中國的前景已不如以往樂觀,蔡明芳說,中共正在破壞市場經濟,持續的清零政策讓廠商生產變得不穩定,對企業創造利潤帶來負面影響,值得企業審慎思考與布局。
從金管會的統計可呼應此現象,截至上半年,上市櫃公司中國投資利益僅2,03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9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1%。
另外,上市櫃公司在海外市場投資獲利(不含中國),今年上半年大賺達6,248億元,是歷年最高紀錄。前後比較,顯示上市櫃公司在境外市場有創造獲利的實力,但西進成績不佳。
臺商對中投資 走向「M型化」
值得關注的是,上市公司最新半年報所揭露的處分中國子公司的規模,與前述上市櫃公司上半年赴中投資金額爆發的狀態,呈現兩樣情。
據最新半年報揭露,上市公司到今年第二季底已處分中國子公司累積投資金額達1,664億餘元,較去年底的1,466億元,半年大增近200億元,全年估將改寫美中貿易戰來的處分新高紀錄。
細究上市公司處分中國子公司的趨勢,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上市公司處分速度加快,2019年淨增211億元,被視為上市公司第一波西進處分撤資潮,而今年上半年就淨增198億元,則是第二波。
如何解讀上市櫃公司赴中投資,以及上市公司處分中國子公司等兩項數據對應的截然不同趨勢?吳建忠說,顯示企業對中國的投資態度正走向「M型化」,每個企業耐受度不同,有些正加速從中國撤離、獲利了結,這在美國主導下,供應鏈得在美中之間選邊站的環境下,「M型化趨勢會越加明顯。」
美對中企態度轉變 臺投資人須看清楚
美國正限制中企在美國的募資能力,預計在9月中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會在香港查閱中資股的審計底稿,共200多家中企面臨審查。早在審查前,已有5家中企從美國退市。
吳建忠說,美國帶動供應鏈重組,更重視企業資金來源,假設臺企在中國有大規模投資,未來在美國上市時也得充分交代財報,甚至可能被視為中企,這點值得注意。
中國經濟下行幾成定局,上市櫃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能否發揮績效,攸關股民老本與心血。蔡明芳說,全球民主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出現轉變,投資人須把眼睛放亮,假如特定公司對在中國投資有斷不開的依賴,民眾對這樣的「紅色」投資更要謹慎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