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歐洲天然氣價格狂漲 學者:恐再度引爆歐債危機

圖為歐洲的天然氣管線。(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圖為歐洲的天然氣管線。(Sean Gallup/Getty Images)

文/記者侯駿霖
俄羅斯輸往歐洲的主要天然氣管道「北溪一號、北溪二號」爆裂,使歐洲陷入更深的能源危機,歐洲天然氣價格狂漲近20%,來到每百萬瓦小時約205歐元,大約是一年前的5倍。學者認為,歐洲在高通膨環境下,內需產業持續惡化,歐洲經濟衰退恐再度面臨2009年末,從希臘開始引爆的主權債務危機。

北溪管線爆裂加劇天然氣能源緊缺,歐盟近期通過對化石燃料公司今、明年的超額利潤(surplus profits)課徵暴利稅,希望解決歐洲能源問題並緩解各國通膨的情況,另也針對「設定天然氣價格上限」進行談判,以減緩民眾的生活成本,法國、義大利等15個歐盟國家都曾表態支持該項措施。

不過,德國、荷蘭等國示警,由於全球天然氣市場的流通量逐漸下滑,若歐盟對天然氣設定價格上限,恐怕價格競爭會更劇烈,也可能讓許多國家無法與其他買家競爭、更難買到天然氣。

歐洲近期天然氣期貨價格最高上漲35%,來到每千瓩時270歐元,也讓「通膨怪獸」越養越大。德國宣布9月消費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10.9%,高於前一個月8.8%,不只是70年最高,也是自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德國最高的通膨數據。

歐盟統計局初步估計,9月份家用能源價格上漲率來到驚人的40.8%,歐元區9月通膨率衝上10%,連續第11個月創下新高。歐元區19個成員國中,有半數通膨達到雙位數成長,持續增加歐洲央行(ECB)10月會議繼續大幅升息的可能性。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對《大紀元時報》表示,從俄烏戰爭之後,整個歐洲面對嚴重的通膨,最主要還是能源問題,因為歐洲過去大量採購俄羅斯比較便宜的原油和天然氣,這次北溪管線爆裂後,對歐洲影響可謂首當其衝。

吳大任說,觀察被視為CPI先行指標的消費者物價生產指數(PPI),可以發現整體歐洲尤其是德國,從年初至今都在30%以上,反映生產者面對的成本壓力非常高,如今德國CPI年增率突破雙位數。他說,為了抑制居高不下的通膨,歐洲央行9月跟進美國大幅升息3碼,預估到今年底前歐洲央行還會繼續升息。

「歐洲經濟衰退恐怕再次陷入2009年末開始出現的歐債危機」,吳大任認為,在高通膨環境下,歐洲家庭經濟情況持續惡化,民眾盡量減少外出用餐、出去旅遊,逐漸打擊歐洲內需產業,加上德國原先是出口大國,這幾月的貿易出口從順差轉為逆差,歐洲內外需嚴重受創,可能很快就陷入經濟衰退期。

吳大任表示,由於歐元區國家不能個別印鈔,都由歐洲央行統籌,如果歐洲央行也沒有足夠貨幣存量,就有可能引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當初就是從希臘開始瀕臨破產邊緣,擴及到其他國家也出現財政困難。

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告訴《大紀元時報》,北溪管線遭到破壞,會讓本來歐洲就已經擔心的能源問題雪上加霜,預估影響會到明年第一季,且今年終端需求一定會非常疲軟,現在天然氣供不應求的情況,並不能單靠升息就能解決。

邱達生認為,歐洲現在最有可能的下一步棋,是利用美國天然氣來彌補能源空缺,但價格、運費都會讓能源成本再度攀升,歐洲未來市場經濟的前景,目前看來「沒有樂觀成分」,可說十分悲觀。

另外,邱達生說,也看到歐洲正在重啟核電,比起天然氣發電,核電對成本控管更加有利,不管是核能、煤礦發電都是未來取代天然氣的方向。不過,要達到淨零、減碳目標恐怕遙遙無期。

中共轉售天然氣 大賺戰爭財

彭博社報導,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共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支出,已經從一年前的200億美元飆升至350億美元。

同時,中國液化天然氣今年前8月出口,也創下新高水準,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銷售40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相當於歐洲今年上半年天然氣消費量的7%左右。 

中國液化天然氣貿易公司「九豐集團」(Jovo)表示,已將一筆液化天然氣交易轉賣給歐洲買家。《日經新聞》引述上海一位期貨交易員的說法,這項交易的利潤可能高達1億美元。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市場學教授謝田(Frank Xie)認為,歐洲可能會轉而依賴中共的能源進口,「這突然給了中共新的籌碼」,恐怕中共現在有能力,也有可能根據俄羅斯的要求,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

此外,《華爾街日報》引述市場數據公司ICIS的資料顯示,中國今年依照契約向美國採購7,200萬噸的液化天然氣,但中國今年預計會用的美國天然氣僅需6,600萬噸,這讓中國有餘裕可轉賣。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中國出口到歐、亞各地的液化天然氣量價值約4.49億美元,遠高於去年同期的730萬美元。

歐洲市場疲弱 臺灣出口恐進一步萎縮

邱達生指出,歐洲是臺灣第三大外銷訂單來源,歐洲經濟衰退的影響,接下來會預先反映在臺灣的外銷訂單上,進一步影響臺灣出口;臺灣今年出口主要倚賴歐美、東南亞,因為中國清零政策讓產能開不出來,使東南亞國家受益於轉單效應,而歐美現在通膨狀況,也讓實質需求減緩,一般民眾對於智慧手持裝置、筆電等終端電子產品,需求一定會往後遞延。

至於國際天然氣價格上漲,邱達生說,臺灣因為能源政策,現階段仍有用天然氣來取代核能的作法,「這個不能說對臺灣完全沒影響」。

吳大任表示,美國與歐洲都是重要的消費大國,如果歐美經濟情況不理想,消費有顯著的下降,這會影響到臺灣的出口表現,尤其臺灣出口在GDP占比高達七成,可能連帶讓臺灣出現經濟衰退的風險大幅上升,預估出口從第四季就會有明顯感受。

財政部近期也公布臺灣9月出口達375.3億美元、年減5.3%,正式終結連續26個月正成長。財政部官員表示,由於全球通膨居高不下、貨幣緊縮效應,終端需求壓抑情況明顯,預計10月出口將介於377億至389億美元之間,年減幅度為-6%~-3%。

在能源方面,吳大任說,臺灣是海島國家,能源進口只能透過船運,因此成本原本就比較高,在油價回到每桶100美元的水準下,天然氣價格的飆漲,對臺灣影響可能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