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中共堅持動態清零 國防院:外資撤離中國已成趨勢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中共二十大22日閉幕,從官媒連篇評論顯示,未來嚴厲的「清零政策」仍會繼續實行。國防安全研究院表示,中共「動態清零」造成企業的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出現中斷,隨著中國經營環境惡化,外資企業轉移生產基地已漸成趨勢。

中共二十大的開幕會演講中,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重申「共同富裕」及「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的說法,外界普遍認為,即便在二十大之後,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也不會有放鬆的跡象。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近日發表即時評析,該研究院的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林雅鈴以「中國『動態清零』政策對外商投資的影響」為題進行分析。

林雅鈴表示,堅持動態清零意味著當前中國已出現消費不振、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工業企業利潤持續下降等問題,中國經濟面臨衰退危機,且中共對於目前的防疫政策方向在短期內仍不會改變,依舊把「動態清零」作為防控疫情的總方針,此舉不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有所影響,更可能重挫外商企業投資中國的信心。

根據中共商務部數據,2022年1至8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1,384億美元,比2021年同期成長20.2%。林雅鈴說,雖然仍維持兩位數的成長,但從今年的累計量來看,外商投資金額增速呈現逐月下滑態勢,顯示外商對中國的投資步伐似有減緩趨勢。

此外,若從行業別來看,2022年1至8月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6,621億元人民幣,占總外資金額比重高達74.17%。意味儘管中共正極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但大量外資都是投入服務業,而非高新技術製造業。

其次,雖然中共統計數據顯示,實際利用外資金額持續增加,但若進一步從外資來源地分析,中國外商投資很大一部分是來自香港,而在香港對中國的投資中,屬於中國境內企業的「返程投資」約占37%。

林雅鈴表示,受到中共招商引資政策影響,許多中國境內企業基於退稅、外商投資優惠政策等因素考量,會在香港設立企業,將資金轉移至香港公司後再以外資形式流入中國。

她表示,這種「返程投資」行為,將使得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被高估,倘若2022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中如2021年一樣有76%來自香港,則以前述37%比率推算,2022年1至8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將只有994.9億美元,比目前公布的金額減少389.2億美元。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EUCCC)2022年4月的調查顯示,有23%的歐洲企業考慮將現有或計畫中的投資,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此比率為近10年來最高,2020年3月的調查尚只有11%的企業考慮轉移產能。

此外,有77%的廠商表示,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已經使得中國市場逐漸失去吸引力。上海美國商會(ACCS)2022年6月的調查顯示,有44%的製造商已經減少或延緩在中國的投資;供應鏈布局方面,有33%的廠商正將部分工廠或是全球產品的生產轉移出中國。

中國美國商會(ACCC)2022年6月的調查顯示,有44%的美國企業推遲或減少在中國的投資,且若2023年中共仍持續同樣的防疫政策,有7%的美商表示,會重新尋找區域總部地點,6%的企業會完全關閉在中國的營運,10%的企業會將生產製造撤離中國。

林雅鈴表示,由此可知,中共「動態清零」政策可能造成企業的生產製造、物流運輸等出現無預警中斷,進而使得企業經營充滿風險與高度不確定性,與2020年疫情初起時相比,已有更多外資傾向轉移生產地點,離開中國。

她表示,與歐商、美商等外資企業相似,在疫情及中共封控政策影響下,臺商在中國的營運也大受影響,開始加快轉移在中國的產能。

根據工總2022年6月的調查顯示,有90.6%的臺商認為中共封控措施對營運造成影響,有59.3%臺商預期今年利潤減少;此外,雖然僅有9.3%廠商考慮將產線移出中國,但有66.3%臺商將增加中國以外地區的投資,另有12.8%臺商將會結束在中國的事業營運,此為先前調查從未出現的情況。

其次,根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2年7月對臺灣企業的調查顯示,有25.7%的企業表示已經把部分的製造或採購轉移出中國,另有33.2%的企業正在考慮這麼做。

CSIS進一步交叉分析顯示,疫情並非臺商自中國轉移的唯一關鍵因素,企業對於美中兩國5年之內是否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預期,是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林雅鈴表示,隨著中國經營環境惡化,外資企業轉移生產基地已漸成趨勢,全球供應鏈分流的情況將會愈趨明顯,但就目前發展態勢來看,中共與全球經濟並未出現脫鉤,外資更多是採取「中國+1」方式,即轉移至東南亞國家建立生產基地作為因應策略,尤其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今年初已生效,將推動東亞經濟及供應鏈更進一步合作。

林雅鈴表示,若中共防疫政策持續不變,導致中國經濟與經商環境更加惡化,則外商投資將可能持續降低,將導致「中國+1」的投資布局比重增加,未來可能會更加傾向中國以外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