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跨國議員團主席:德對中政策將更強硬

比利時眾議院外委會主席暨比利時國會友臺小組共同主席范荷芙。(擷取自外交部影片)
比利時眾議院外委會主席暨比利時國會友臺小組共同主席范荷芙。(擷取自外交部影片)

【記者李世勳、吳旻洲/報導】「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11月1日首度組團訪臺,並於11月3日與總統蔡英文會面。德國綠黨前共同主席、IPAC共同主席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表示,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的中國行,大概是過去15年來最具爭議的訪問,他認為歐洲與德國的對中政策已無法回到過去了,一定會變得更強硬。

IPAC成員有來自全球29個議會的議員,自2020年6月成立以來,首次組團正式訪臺;本次訪團成員有多名跨國議員,包括分別來自德國、比利時、捷克、荷蘭、科索沃、英國及烏克蘭,備受矚目。

蔡英文接見IPAC訪團時表示,今年8月中共進行長時間軍演,對區域穩定和平造成影響。IPAC今年9月在美國華府舉行大會時曾發表共同聲明,強調捍衛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對於IPAC以行動展現對臺灣的強韌支持,她表達最誠摯的感謝。

她強調,期待和所有民主盟友,透過互相投資、技術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更安全且具韌性的全球供應鏈,而臺灣位於威權主義擴張的第一線,因此更需要提升自我防衛能力,並強化和民主盟友的緊密連結。

IPAC跨國議員訪臺時,正逢德國總理蕭茲啟動週五(11月4日)的中國行,蕭茲的訪中行程在德國引起熱烈討論,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就大批蕭茲,表示德國政府須對北京採取新的政策方針。

包瑞翰在臺灣的記者會上表示,德國的對中政策不是能由總理單方面決定,德國與歐盟的對中政策必然會有轉變,因為現實情況也轉變了,習近平的獨裁讓對中政策必須改變。

他說:「我相信目前在德國對中政策轉變的討論一點也不極端,中共說與其交往是『雙贏』,這話術在德國沒人相信了,但要完全經貿脫鉤也不現實,現在該討論的是,如何避免在經濟上太過依賴一個獨裁政權,因為獨裁政權可利用經貿來做政治威逼。」

他提到,德國對中政策這歷史性的轉變已經回不去了,從歐洲各地的民調就可看出來,十年前大部分歐洲人對中都是正面態度,今天歐洲各國對中共的態度都是批判,甚至商業界也如此,「現實面來看,德國對中政策將會更強硬,我們終究會如此。」

荷蘭議員:跟臺灣更堅定站一起

IPAC此次訪臺成員中,有兩位因關注中國人權問題,於去年遭中共列入制裁黑名單,因此無法訪問中國。

荷蘭眾議院議員史卓瑪(Sjoerd Sjoerdsma)在記者會中表示,他很想去中國直接與中國人接觸,但很不幸中共不讓他們展開對話,「歐盟制裁的都是違反人權的人,北京制裁的都是為人權發聲的人,這實在很悲傷與諷刺。」

史卓瑪想對中共表示,「我們想傳達的是團結的訊息,就在中共二十大後,臺灣不該被孤立,我們與臺灣的接觸只會增加,我們不接受恐嚇;相反的,與臺灣的交流只會增加,我們與臺灣的友誼與關係不是由其他人決定的。」

比利時眾議院外委會主席暨比利時國會友臺小組共同主席范荷芙(Els Van Hoof)表示,IPAC不是反中組織,IPAC的成員對中國的事務很感興趣,但他們不認為中共的崛起得犧牲世界的民主與人權,IPAC也反對任何片面改變臺海現狀的行為。

范荷芙提到,IPAC一直在推動各國國會跟臺灣互動,不只在經濟、文化、學術,甚至是國防合作,「我們的聯盟要帶來實際行動與改變,我們會盡力加強所有國家與臺灣的關係。」

俄烏戰爭的兩個教訓

烏克蘭國會議員克尼茨基(Mykola Kniazhytskyi)以俄烏戰爭的經驗分享給臺灣,他說,從這場戰爭可得知,國際制裁是有用的,如果聯合世界各國祭出制裁,對侵略者很有嚇阻作用。

第二點是,精良的武器很重要。克尼茨基表示,除了做好戰爭準備外,準備好武器也很必要。烏克蘭面對是俄國這個軍事強權,人口是烏克蘭四倍大,國土面積是烏克蘭二十倍大,雖然烏克蘭軍隊在前線抵擋住俄軍攻勢,但俄羅斯卻用飛彈攻擊烏克蘭的民間設施,所以有好的武器保護人民是很重要的。

用制裁向威權施壓

對於中共侵犯人權的情況,捷克眾議院議員黛赫(Eva Decroix)表示,人權議題應放在核心地位,不管是在歐盟層級還是各自的會員國,都有各自的《馬格尼茨基法案》(Magnitsky Act)。

《馬格尼茨基法案》是指一個國家立法制裁其他國家涉嫌侵害人權、嚴重貪腐的人士與機構,主要方式包括凍結其資產、禁止其入境等。

黛赫表示,希望透過類似《馬格尼茨基法案》的制裁,向威權政權施壓,並幫助被威權迫害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