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漆工藝遇上茶文化 黃佳隆以教學傳承古技藝

漆工藝壺承與茶文化碰撞出創意的藝術火花。(攝影/黃文意)
漆工藝壺承與茶文化碰撞出創意的藝術火花。(攝影/黃文意)

文/記者黃文意
漆器工藝在中國已有逾七千年的歷史了,古代的人們用樹漆來製作日常生活器具,此工藝從古流傳至今,深具東方文化特色,同時,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資產。

「漆」原料來自多年落葉喬木漆樹的汁液,這種樹汁黏稠性極高,具有黏著、硬化成形及防水的功能。自唐朝開始,漆器由中國流傳至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將其更發揚光大,在十八世紀,歐洲人稱瓷器為「china」,稱漆器為「japan」,如今,漆器工藝儼然成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之一。

嘉義文正堂茶書院負責人黃佳隆表示,傳統漆器藝術曾經是中國人觀照天地,器以載道的載體。日本的漆器則是傾向生活文化,普遍落實在日常中,並發展出獨特的技法與造型。

漆工藝達人黃佳隆,用教學傳承古老漆器工藝。(攝影/黃文意)漆工藝達人黃佳隆,用教學傳承古老漆器工藝。(攝影/黃文意)

黃佳隆是一位從事美學生活教育的藝術工作者,奔忙於各個社團及學校之間,承傳著包括茶藝、花藝與園藝教學等,課後閒暇之餘,也著手於茶道器具修復與漆器創作教學。

漆工藝 東方文化精髓

有別於現今常見的化學塗料,漆係採自漆樹之汁液(生漆),黏稠性極高的膠質物,有防水、防腐蝕、耐熱、耐酸鹼、抗菌、絕緣及不易褪色、剝落等特性,利用其隔絕效果塗刷於器物上,可以再添加其他礦物色料進行利用。

明代古籍《髹飾錄》詳細記載漆藝技法,可見其歷史悠久及與生活關連之緊密。

日本天目碗托,上漆前後的對比。(攝影/黃文意)日本天目碗托,上漆前後的對比。(攝影/黃文意)

黃佳隆提到,漆器工法繁雜,最初之步驟先有「胎體」,古籍記載舉凡竹、木、銅、鐵等皆可為胎,接著進行「塗裝」,一層層的固胎、打底後,再處理外觀的髹飾(髹,ㄒㄧㄡ,赤黑漆),有素髹、描金、雕漆、鑲嵌、罩明等技法。看似過程簡約,實則工序繁複。

這項始於唐朝的變塗技法,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著稱。漆器珍貴與耐用之特性,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漆工藝,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之一。

黃佳隆漆器作品「壺承」。(攝影/黃文意)黃佳隆漆器作品「壺承」。(攝影/黃文意)

漆器茶則製作。(攝影/黃文意)漆器茶則製作。(攝影/黃文意)

逐漸消逝的臺灣漆藝

臺灣在1921年日治時期就已開始引進安南漆樹種,1971年代全盛時期,漆樹在苗栗銅鑼和南投埔里種植超過969.92公頃,樹漆如樹金般大量外銷,再加上當時林業正當興旺,發展出「蓬萊塗」的漆藝風格,堪稱是當時漆器的黃金時期。

隨著塑膠產品興起,加上林業禁伐,臺灣引進進口漆、化學漆,劣質漆品壟斷市場,再加上大環境生產成本嚴苛,臺灣漆藝瞬間消失,日用品漆器市場完全棄守。目前只剩下頂級的藝術創作品收藏,以及教學傳承的經濟層面了。

職人推動漆器教學

漆器作品不但美麗,更是相當的實用。漆藝職人黃佳隆開設了「漆器茶道具製作教學」課程,他對記者說:「臺灣茶文化與漆工藝結合,是翻轉、是重生」。因漆工藝工序繁多,在臺灣相對冷門,一件做品從漆胎製作到作品完成,常達數個月才能完成,在要求快速的時代裡,漆器這項藝術通常生存於較高貴的藝術市場中,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

漆工藝達人黃佳隆。(攝影/黃文意)漆工藝達人黃佳隆。(攝影/黃文意)

黃佳隆認為,漆工藝教學中可以結合茶文化的器具,也可以融入目前社會正興起的「體驗經濟」風潮,從生活情境出發,塑造手作工藝感官體驗及思維認同。「自己的茶道具、自己作」,在短短數週即可完成數項作品,藉此提升茶文化工藝的創作力,改變僅止於「購買」的消費行為,盼能帶領漆工藝進入到實作的美感體驗。

歷經新舊文化環境變遷,每一行類的傳統文化,都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緊張與抗衡。對於如何重建漆器價值的新定位,為漆器工藝尋求新的生存價值與空間?黃佳隆說,或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他會不遺餘力的用於教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