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3日公布1月底我國外匯存底金額為5,571.43億美元、月增22.11億美元,連續4個月走揚。外匯局長蔡烱民認為,變動主要原因包含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效益、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所致。
與去年12月相比,1月各主要貨幣對美元升值,美元指數下跌1.38%、歐元升值1.75%、英鎊升值2.46%、加幣升值1.04%、日圓升值1.85%、人民幣升值3.18%。
蔡炯民表示,外資匯入資金主要來買臺股,1月底外資持有國內股票及債券按當日市價計算,連同其新臺幣存款餘額共折計5,517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99%,較上月4,596億美元大幅增加。
針對臺股後市,蔡炯民認為,除了美國債券殖利率、美元走勢因素外,企業自身獲利也是一大主因,企業因不同產業差異,獲利目前為利空、利多參半。
值得注意的是,臺美利差雖持續擴大,但匯率不能只用利差因素解釋,貨幣政策仍扮演重要角色,但不一定只表現於匯率上。蔡炯民說,例如日圓及美元之間存在利差,但近期日圓大幅升值,金融市場主要反映對於未來的預期。
他說,美國聯準會3月、5月可能再升1碼,之後可能將停止升息,市場則預測升1碼就會停止,年底甚至可能降息,官方和市場認知差異也充滿不確定性。不過,多數智庫認為經濟成長率今年稍低,但通膨也會往下降。
此外,新臺幣對美元年後也大幅升值,本週從1月30日起的30.137,升至2月3日收盤的29.720,升幅達4.17角。蔡炯民表示,主要反映休市期間美元走弱影響,但他強調匯市仍屬健康,若當市場有重大變動或失序之虞,央行都會在必要時進行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