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碳權交易所7月成立 採南北分工運作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國際在2027年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上路,臺灣出口產業將首當其衝,臺灣為因應趨勢成立碳權交易所,由證券交易所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共同投資,預計於7月設立,公司將落於高雄,資訊交易中心則設立於臺北,採分工模式運作。

國際減少碳排趨勢成形,全球碳市場發展蓬勃,臺灣部分,總統蔡英文曾在4月表示,國內由證交所、國發基金與環保署等單位,共同合作研議成立碳交易平台,接軌國際。

臺灣證券交易所於上週董事會正式通過,成立碳權交易所。證交所表示,臺灣碳權交易所規劃額定資本額新臺幣15億元,首次發行1億股,由證交所投資6億元、國發基金投資4億元。臺灣碳權交易所成立後,尚須環保署推動完成《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子法,才能進行國內外碳權交易。

另外,證交所強調,不論國內或國外碳權買賣,都需要在環保署訂定的規範下,包括:登錄機制、品質與外加性認可標準、能夠抵扣的額度上限等。

證交所說,投資人購買碳權相關股票宜注意投資風險,並不是種樹、買地、用綠電就可以獲得碳權,森林、土壤不會自動產生碳權,相關專案須經完整性、適用性評估及外加性檢視,並經查證、認證及審議等程序後,才會核發並轉為可買賣的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