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莫小姐在員工健檢發現肺部毛玻璃狀結節,無家族史,不抽菸、少下廚,外出都搭乘大眾運輸,在開刀後確認肺癌一期。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醫師點名七大高風險族群,建議定期檢查。
據中央社報導,肺癌號稱沉默殺手,臺灣十大死因之首,由癌症蟬聯近40年。據衛福部國健署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臺灣常見肺癌以肺腺癌或鱗狀上皮肺癌為主,其中有將近七成為肺腺癌,2002~2014年肺腺癌患者增加2.4倍,女性肺腺癌占比更是從33%上升到41%。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近日表示,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有症狀再去診斷時,常常可能是第三期或第四期,加上轉移速度快,造成死亡率高居不下,因此,最好及早檢查、早期診斷,不抽菸或少接觸油煙的民眾也不能掉以輕心。
其實臺灣罹患肺癌者,不吸菸者比吸菸者來得高,鄭乃源提醒七大肺癌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首先,不論男、女性,只要年紀超過40歲都應注意是否有罹患肺癌的可能;再者為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者免疫力較低,無法監控身體異常狀況,導致罹患各類疾病的風險增加。
第三類族群是有家族史者,可能先天基因對肺部的保護力較差,或是長期與家庭成員暴露在相同致癌物下,導致罹患肺癌機率較常人高;第四類族群是飲食不良或體重過輕者,主因身體免疫力差,尤其體重過輕者的各項死亡風險較正常者多出2.4倍。
第五類是曾有傳染性或非傳染性肺病患者,罹癌機率也會增加;第六類族群是氡氣或職業暴露者,長期處於汙染環境,可能導致身體過度發炎,增加體內氧化壓力或造成基因突變;最後則是吸菸者,無論菸斗、雪茄、電子煙或接觸二手菸的人,只要與菸沾上邊,風險就大幅增加。
鄭乃源提到,臺灣多數肺腺癌患者是在45歲以後被診斷,考量也有一定比率年輕族群罹癌,建議35~40歲就應有篩檢意識,可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定期進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檢測。檢查無異狀者可每3~5年追蹤一次,高風險者至少每兩年追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