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劉泰英:臺過度依賴科技業

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 (圖)出席論壇。(中央社)
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 (圖)出席論壇。(中央社)

【記者張原彰/臺北報導】台灣綜合研究院在19日舉辦「2023年下半年度臺灣及主要國家經濟展望」研討會,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45%,比去年預測的2.51%更低。台綜院創辦人劉泰英說,臺灣產業面臨集中在高科技業,以及政府公共投資不夠等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8日訪問中國,外界關注美中競爭的後續動向,劉泰英認為,美中交流可以減少摩擦和誤會,避免兩國的矛盾進一步惡化成戰爭,但他不認為美中關係會因這次訪問出現重大進展。

外界也關注,簽署長達40年的《美中科技協議》,今年8月到期後是否會續簽。劉泰英認為,美中兩國都在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定會續簽科技協議。

美國科技封鎖 9月前中國會狂下單

另外,美國政府在2022年9月1日管制輝達(Nvidia)與安謀(ARM)的人工智慧(AI)晶片,阻擋其部分圖形處理器(GPU)產品輸往中國,但給予一年緩衝期。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說,預期在9月前,中國會大量下單囤積庫存,並帶動台積電等供應商的市值成長。

被問到現在是否值得投資中國科技業?台綜院院長吳再益則說,「美國《晶片法案》確實掐死中國」。他以台積電為例,其在7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在全球有六成市占率,第二名的三星至少要花5年時間,才能在技術上趕上,想追上並不容易,「從這個概念來看,中國想發展晶片只是做一個態勢。」

至於臺灣的高科技業還有在中國投資嗎?吳再益說,「過去臺商回流,很大的群體是高科技業,而在他們的回流下,臺灣的科技實力也得到強化。」

臺灣問題 美中要尋求解方較困難

關於美中關係,劉泰英說,美中對立除了是共產和自由市場兩大陣營的衝突,臺灣議題更是一大關鍵,但由於美中雙方領導人很難就臺灣議題讓步,要獲得解方非常困難。

談到中國經濟,劉泰英說,因美中貿易戰和人口老化等內外因素影響,中國民間消費和公共支出降低,經濟成長腳步因此趨緩,中國想要快速轉變產業結構也很困難;不過在共產主義制度下,中國經濟衰退幅度也較難預測。

另外,台綜院發布臺灣最新經濟成長預測,僅為1.45%,吳再益坦言,比央行、主計總處的預期還低。過去3年,支持臺灣經濟成長的主力是半導體出口,以及臺商回流帶動的民間投資成長。今年的情況是,多數國家央行因應通膨的緊縮政策,效果在今年開始顯現,整體經濟面臨持續衰退威脅,相關影響不容小覷,臺灣經濟表現雖可逐季改善,但仍無法樂觀。

民間消費是臺灣今年經濟成長一大動能,吳再益說,雖然上半年有政府普發現金6千元,股市也有新科技題材的前景,讓指數重回高點等利多,但通膨快速蔓延,民眾生活成本增加、實質薪資倒退,民間消費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提升,預估今年實質民間消費成長率預估值為5.89%。

民間消費仍有部分未跟上

他坦言,民間消費成長的數字不錯,但不能排除有前幾年低基期的因素,且主要貢獻是旅遊、餐飲業,並非全面提升,「整體消費還是有一塊沒跟上。」

民間投資部分,吳再益說,10年前,臺灣的民間投資還沒破3兆元,但近年已接近5兆元門檻,這是很好的狀態,但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有高達1兆多元是來自台積電的投資,「台積電不能有閃失,他們要的水跟電,政府不能打折扣。」

至於外界關切的半導體、光電與電腦等高科技產業的出口狀況,吳再益說,希望在第三季之後,特別是在第四季時,外需出現真正的成長動能,「希望在下半年脫離苦海。」

關於臺灣今年的經濟以及產業發展問題,劉泰英說,最近產業結構都過分集中在高科技產品,尤其是是晶片產品,隨著各國競爭越來越激烈,臺灣要靠科技產品高速成長恐怕會有難度。

政府須加強投資中小企業

他建議,產業結構需要快速改善,尤其台積電是高資本密集產業,但人力需求少,創造的就業有限,因此政府真正需要加強投資的,是影響到大眾的中小企業。

劉泰英說,臺灣近20年來實質工資成長率幾乎是零,這跟過去高速成長、臺灣錢淹腳目的狀況不一樣,讓人民無法對未來持樂觀態度,民間消費趨於保守,使產業難以靠內需發展,只好依賴外銷。如今又遇到俄烏戰爭的衝擊,以及自由世界跟共產陣營之間的經貿摩擦,更使經濟處在高度不確定性或低迷狀態。

劉泰英說,今年經濟成長率不高,可能是歷年來最低的一次,這時政府更應透過公共投資帶動民間投資,讓經濟回歸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