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局宣布,排海的核廢水經過「多核素去除系統」(ALPS)處理後,已經去除了除了氚之外的放射性物質。國際原子能總署也表示,同意日本將處理過的核廢水排放到海的計畫,並說明排放計畫是符合國際標準。不過,民眾仍然擔心核廢水當中殘留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氚危害不大 注意銫和鍶!
顏宗海表示,如果經過處理的核廢水只剩下濃度在每升1,500貝克以下的氚,從學理上講是沒有問題的。氚在生活環境中普遍存在,對人體的穿透性不大。
對於外界擔心核廢水中會否殘留其他放射性物質,例如:鍶90、銫137?顏宗海說,鍶90、銫137二者的半衰期分別是29年和30年,目前離核災才12年。當核廢水排海啟動之後,仍然要持續監控是否有鍶90、銫137等汙染物超標。
如果放射性的鍶90、銫137進入人體會有什麼後果呢?顏宗海指,銫與鉀是同族元素,化學性質與鉀類似,會存在於人的肌肉、軟組織和內臟中,增加罹患各種癌症的風險;而鍶與鈣結構類似,容易積存在骨骼中,會增加罹患骨癌、白血病的風險。
深海魚含甲基汞 中毒後無解
除了核輻射之外,顏宗海也提醒吃海鮮要留意重金屬汙染,尤其是甲基汞。深海大魚如:鮪魚、鯊魚、旗魚等壽命很長,在海洋生活了十幾年,體內積累了很多甲基汞。
甲基汞會損害中樞神經,對於孕婦和嬰幼兒尤其有害。一項美國研究發現,孕婦吃了含有甲基汞的海鮮,會導致胎兒智商下降1.5分。
歷史上最有名的汞中毒事件是日本水俁病,就是因為海鮮受到工業廢水中的汞汙染。人吃了受汙染海鮮後甲基汞中毒,出現神經異常,症狀包括:口齒不清、走路不穩、失明、失聰以至全身痙攣,甚至死亡。當地也出現了畸形胎兒。
顏宗海介紹,在醫學上,汞分為「元素汞、有機汞及無機汞」三類。對於元素汞和無機汞中毒,可以透過口服或注射螯合劑(DMPS、DMSA)或洗腎將汞排出體外。然而,甲基汞屬於有機汞,目前還無藥可解。因此,一定要避免吃進太多的甲基汞。
吃魚需注意五點:
有民眾可能因為擔心核輻射和重金屬汙染,減少吃海鮮,而改吃淡水魚。顏宗海則表示,他還是會建議病人吃海魚,因為淡水魚也容易有抗生素汙染。海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等營養,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
如何在攝取營養的同時,避免攝取魚類的毒素?顏宗海提醒注意以下五點:
1. 多吃小魚,少吃大魚
手掌大小的小魚壽命較短,體內的汞含量是最低的。
2. 避免吃魚頭、魚皮、內臟
魚頭、魚皮、脂肪和內臟都含有毒物,包括汞等重金屬,以及環境荷爾蒙、多氯聯苯等,不宜食用。
3. 吃深海大魚每週最多80克
對於體重在50公斤的成年人來說,每星期最多吃80克深海大魚,即半個手掌大小或3、4片生魚片的分量。
4. 孕婦兒童少吃深海大魚
對孕婦和六歲以下兒童,甲基汞會影響胎兒和嬰幼兒的智力發育,建議完全避免食用。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列出懷孕和哺乳婦女、兒童應避免食用以下魚類:國王鯖魚(King mackerel)、馬林魚(旗魚,Marlin)、深海橘鱸(長壽魚,Orange roughly)、鯊魚(Shark)、劍旗魚(Swordfish)、馬頭魚(甘鯛,Tilefish)、鮪魚(Tuna)。
5. 多喝水幫助排毒
大部分重金屬是水溶性的,多喝白開水可以促進重金屬經過腎臟從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