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近期出現的護理人員離職潮,立法委員陳靜敏、吳欣盈以及多位護理人員1日舉行記者會並指出護理師離職潮的原因,如薪資待遇、工作環境、高風險。他們呼籲,若環境不改善,只會出現新人留不住、資深人員出走的困境,建議改善薪資待遇等。
陳靜敏指出,她想請教衛福部長薛瑞元兩個問題:一、若沒有評鑑,被關掉的床是否由不符合規定的護理人力在照顧,這突顯人力問題;二、雖然有新人進來,但離開的是資深人員,誰來帶新人?新人留得下來嗎?在新人逃、舊人留不住的情況下,是否為惡性循環?
吳欣盈表示,期待護理人員的待遇合理化,也主張三班護病比入法。這次護理人員的人力荒是警訊,衛福部也要積極面對,不管是友善環境、保障基層護理人員,這對國人的醫療品質、醫療權利是有幫助的。
一位護理師表示,護理工作是高度需要責任、專業、抗壓性、經驗、技術的職業,然而長時間的工作壓力、工作高強度、社會地位不足,導致許多人因為不感興趣或不堪壓力而離職。
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的代表說,彈性工時從來不是雇主與勞工的「溝通協調」,而是上層要基層共體時艱的「被迫接受」。她可以同理醫院經營的不容易,但再這樣下去,「我真的會死啊」,這不是危言聳聽、無病呻吟,而是多數基層護理人員的辛酸與無奈。
臺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楊心慧表示,護理師隨時繃緊神經來照顧病人,即使經驗豐富得以降低疏失,但永遠不知何時會被告上法院,然而主管、院方不一定會站在護理師這邊,這時平時為醫院免費付出的加班時數、收不到的假、疫情時的禁止出國、隔離衣中的汗水、大量的文書作業等,「瞬間煙消雲散,不值一提」。
一位護理長表示,有離職者提到,護理人員要面臨高風險的感染、接受家屬的不滿、言語的調侃及暴力、肢體衝突,尤其是疫情期間幾乎將生命的風險獻給了社會。但在疫情後,許多護理人員對「自我的價值」產生懷疑,開始思考生活保障為何,在連基礎保障都不如預期的情況下,真的無法讓護理人員繼續留任。
護理師護士工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政府應編列預算來補助護理人員的薪資,每人每月一萬元,鼓勵留任為期至少三年;開放男性護理師在醫院服替代役;降低全日平均護病比、推動三班護病比;鼓勵學生就讀護理科系、鼓勵醫療機構提升護理人員薪資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