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年在外交、軍事與經濟等領域,持續脅迫南海、東海與臺海等區域。美國前國防部次長佛洛諾伊(Michèle Flournoy)8日提出5項因應主張,包括加強嚇阻、強化盟友默契、不依賴中國市場、加速科技創新及盡量溝通。她強調,如過度仰賴中共,將成為「因應端」的弱點。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8日舉辦「2023臺北安全對話」(2023 Taipei Security Dialogue)邀請多國學者專家與會,共同探討中共對全球秩序與民主構成的挑戰。
佛洛諾伊透過視訊發表演說表示,她認為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正面臨轉折點,正朝著多角化局勢演變,而這項趨勢中有幾個重要引擎,包括中共、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等政權設法分化世界,而中共更是印太地區的主要變因。
談到美中在外交、經濟與軍事領域對峙情勢升高,佛洛諾伊說,美國政策穩健如常,但中共方面卻出現變化,過去中共的領導人較為著重經濟發展,但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掌權後,卸下面具、對外展現實力,同時在包含南海、東海與臺海等區域,恫嚇、脅迫周邊國家。
應加強嚇阻能力、科技創新力
面對中共的威脅持續擴張,佛洛諾伊提出5項因應主張。首先,美國、臺灣與其他盟友必須加強嚇阻能力,讓習近平了解發動戰爭是必須付出高度代價與極高成本的舉動,因而感到得不償失。
第二為強化盟友默契,確保目標一致。她表示,共同合作比單一國家做出反抗來得有效,當中共過度擴張,「大家才能有志一同推回去」,這需要盟友繼續提升能力。
第三則是從國家層級打造多元供應鏈、不依賴單一市場。她說,應該建立抵禦中共經濟脅迫的共同策略,如果經濟過度仰賴中國,「可能會成為危機」,一旦北京當局決定有所動作,將成為因應端的弱點。
第四為持續推動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等科技創新力,佛洛諾伊說,美臺等盟友必須緊握科技實力,確保「永遠走在最前面」,未來AI人工智慧等科技發展能力,將定義一個經濟體的成長程度。
第五個方針則是「維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她表示,對美國而言,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的會面是個機會,儘管對話不代表妥協,但透過面對面直接談話,可清楚表態立場與底線,降低產生衝突的風險。
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戴雅門(Larry Diamond)也說,面對中共的軍事威脅和經濟的全球滲透,美國及日本等主要民主國家,應要成為臺灣的靠山,這也需要重新組織區域供應鏈,而這不僅是半導體產業,還有電池、藥廠等等,畢竟科技實力也意味著軍事的實力。
戰鬥意志很重要 博明:能具體化嚇阻
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則針對「俄烏戰爭對兩岸關係的啟示」進行視訊專題演講。他表示,臺灣迫切需要建立軍事嚇阻能力以應對中共威脅,並與區域內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韓國等民主國家合作發展戰略性拒止嚇阻。
博明認為,臺灣要清楚讓中共知道,如果以武力犯臺終將失敗收場,也會因戰爭的失敗損及獨裁者自身利益,這就是拒止嚇阻的目的。
他以日本為例,近年大幅增加軍事經費就是拒止嚇阻的一環,但他建議日方如果不想失去嚇阻價值,就應該明確表示,若有必要,願意出兵對抗中共的進攻。
博明強調,擁有戰鬥決心與意志也相當重要,臺灣雖然需要大量武器,但戰鬥意志更能使嚇阻具體化,也比武器系統便宜,臺灣應該向烏克蘭、以色列等正遭受苦難的國家學習,這些國家即便歷經困境,仍持續奮戰。
學者:「維持現狀」已難穩定兩岸和平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則提到,根據中研院社會所民調結果,2022年有近5成臺灣人認為臺灣終將走向獨立,3成多認為兩岸會統一,不到2成認為未來能維持現狀,這顯示「兩岸維持現狀」對於維護和平的效力正在消退。
吳介民直言,美中臺三方對「現狀」解釋不同,承平時期或可共存,但隨臺海情勢趨於緊張,現狀變得不易維持,共軍天天在臺灣周遭「大秀肌肉」,中國戰機飛越臺灣,假訊息、認知作戰、銳實力、經濟脅迫也成為臺灣日常。
吳介民強調,地緣政治發生巨大變化,臺灣面臨中共強力的統一企圖,又沒有足夠的安全保障和國際支持的情況下,該如何維持臺海局勢穩定?這是臺灣必須迫切思考的問題。
遏止侵略 總統:臺人有決心守護自由
總統蔡英文致詞時表示,目前全球處於一個強烈不確定的時代,近年重大衝突及前所未有的疫情破壞了全球經濟的穩定,威脅世界秩序。面對這些日益嚴峻的安全挑戰,不能將和平視為理所當然。
面對國際聲援的力道持續加強,蔡英文說,臺灣人民有決心守護得之不易的自由民主,首要任務就是強化自我防衛的能力和社會的韌性。
「我要提醒,臺灣安全與印太地區、世界安全息息相關」,蔡英文表示,臺灣身為負責任一員,將持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並拓展深化與利害相關各方夥伴關係;臺灣堅守對民主承諾,已證明自身是安全可靠夥伴,隨民主制度正面臨考驗,必須齊心協力遏止區域冒險主義、侵略行為,確保和平未來、共享價值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