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美中會談 學者:美國目標只為「去風險」

拜登與習近平近日舉行峰會,學者分析,美中結構性矛盾,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會議就得到改善,所以美國這次會談只是為了「去風險」。圖為拜登資料照。(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拜登與習近平近日舉行峰會,學者分析,美中結構性矛盾,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會議就得到改善,所以美國這次會談只是為了「去風險」。圖為拜登資料照。(Drew Angerer/Getty Images)

【記者吳旻洲/臺北報導】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共黨魁習近平近日舉行峰會,兩國同意恢復軍事溝通機制。學者分析表示,美中結構性矛盾,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會議就得到改善,所以美國這次會談只是為了「去風險」,但在臺灣問題上並沒有共識。

政大國關中心16日舉辦「2023年拜習會與美中臺關係走向」座談會。政大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形容本次拜習會是「各取所需、止跌回穩、鬥而不破,改善難度高」,美中兩大戰略是結構性矛盾,不可能因為一、兩場會議就能改善,「美國也沒有真的要去改善美中之間的關係」,美國只想管制中間的風險,兩大強權的博弈是全面性,是全球一盤棋在玩。

他解釋,當前中國大陸內部問題很多,包括房地產、地方財政、經濟持續下行、青年失業、火箭軍遭整肅等一連串問題,所以對中共而言,這次的美中會議其實是重要的內宣機會。不過他認為,美中關係即便改善,也不見得能夠真正改變中國當前的內部問題。

他說,為了因應明年的總統選舉,拜登政府此時積極想展現具有管控全球秩序的能力,所以想要透過本次的拜習會,對明年總統選舉期間可能遇到的大事進行預防,所以這次的美中高層會談,他認為雙方其實是「各取所需」。

王信賢表示,雙方對競爭不演變成衝突仍有共識。但儘管如此,從新華社通稿可以看出,雙方在兩項議題上各執己見,沒有共識,分別是臺灣議題,及北京要求美國取消單邊制裁和科技管制。

不過王信賢強調,美中戰略競爭格局與臺灣在其中的戰略地位,並沒有因為拜習會就有所改變,短期內拜習會雖讓中美兩國關係稍微和緩,但這是「去風險」而非改善,夾在中間的國家,如澳洲、日本等中小型國家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採取靈活戰略因應。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復國也認為,美國總統拜登定位這次「拜習會」是成功的,但並非在根本上翻轉中美關係,而是要在危機當頭下不再爆發更大的摩擦跟衝突。

他表示,美中雖然同意恢復軍事溝通機制,但「中美之間要恢復過去的熱絡基本上是不可能」,此次峰會只是把緩和雙方冰凍的關係,但在美國對中貿易問題、科技制裁、臺灣問題及當前的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等重大議題上,兩個國家的利益基本都是相互矛盾,不太可能有立即共識。

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則在另一場座談會上表示,這次的美中高層會談,從中共方面來看,是一個具有政治精算的短線操作,目的是試圖緩和美中關係,時間設定只有1年,因為2024年11月是美國總統大選,屆時是民主黨繼續執政?還是共和黨會回來?都還是未定之天,所以美國要求的恢復軍事接觸、遏止毒品芬太尼販運等協議,中共是否會照實做,還要再持續觀察。

他分析,美國雖然從這次峰會中達成建立低度安全護欄的目標,但美中戰略對抗的矛盾「並沒有獲得任何緩解」,而在國際都關注的臺灣問題方面,習近平要求美國停止武裝臺灣,但因為過去中共多次背信忘義,所以拜登不可能迎合習近平,未來仍會繼續武裝臺灣,因此在臺灣議題上雙方只是各說各話、各畫底線,並沒有實際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