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100名新生兒,就有1人是體重未滿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兒(俗稱巴掌仙子),因出生時,各器官尚未成熟,易發生心肺功能、視網膜及神經發展等併發問題,住院醫療需求高。考量需求,臺北市研議修法,將「未滿2歲的極低體重兒」納入臺北市兒童醫療補助第二類資格,補助急診、門診掛號費、住院醫療費用自付額等費用。
台灣早產兒基金會早產兒追蹤檢查計畫,建議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在矯正年齡第6、12、24個月定期回診,接受完整追蹤檢查直至2歲為止,這也常造成家長壓力與經濟負擔。
臺北市衛生局長期照護科長林柳吟表示,因「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時各個器官尚未成熟,也容易發生心肺功能、視網膜及神經發展等併發問題,不僅住院醫療需求高,出院返家後,家長也面臨種種照護挑戰,後續要配合檢查及心智發展評估等定期追蹤檢查及治療。
林柳吟說,考量早產兒2歲內醫療照護需求性較高,今年起將未滿2歲極低體重兒納入兒童醫療補助第二類資格,提供門診、急診掛號費、部分負擔費用及住院部分負擔補助,另有7次兒童健康檢查掛號費及健康諮詢費、住院醫療費用自付額補助,盼提供早產兒全面性醫療補助,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北市衛生局表示,目前本市共有74家早期療育基層醫事單位、18家早期療育評估中心,2歲以上發展遲緩的早產兒雖未納入兒童醫療補助,但若有早期療育服務,社會局、教育局及衛生局的早期療育團隊也會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