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案原因直指「米酵菌酸」造成,患者疑似食用發酵不當的炒粿條、河粉,間接衝擊民眾對米製品的信任,衛福部次長王必勝1日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表示,考量「米酵菌酸」會有汙名化米食的問題,將召開會議討論,直接採音譯「邦克拉克酸」,或改名為「椰黍菌酸」。
王必勝說,米酵菌酸是中國所使用的名稱,為避免民眾擔心,將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更名,將英文(Bongkrekic Acid),直接音譯為「邦克拉克酸」,或直接改名為「椰黍菌酸」,但也擔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響。
媒體詢問,「唐菖蒲柏克氏菌」目前是否為環境、處理過程中,因人為因素帶入食物中?王必勝表示,都有可能,這部分仍要研究,因米酵菌素在台灣很少見,從哪裡帶進來,仍需進一步研究,因為細菌是關鍵因素,也已做環境採檢、培養細菌,最快下週初步結果就能出爐。另外,也將討論因應「唐菖蒲柏克氏菌」的食材保存原則等做法。
陳建仁:屬單一餐廳個案勿擔心
對於死者與患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仍未釐清來源,引發社會食安疑慮,行政院長陳建仁1日指出,目前米酵菌酸汙染都限制在單一餐廳、單一時段,屬於個案情況,請民眾不用太擔心。
陳建仁表示,寶林事件首先要感謝第一線醫師,第一個事件發生以後,調查雖然有2、3天延遲,主要是病例的症狀發展較晚,後續通報都相當順暢,也經由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及檢調單位尋找可能的汙染源。
他說,政府對食物中毒的通報,及未來如何讓調查更嚴謹,強化中央跟地方政府的檢體採驗、檢驗技術,讓檢驗、通報都能更順暢,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