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財經 中國

中國通膨數據弱於預期 PPI連續20月緊縮

中國山東省菏澤市,顧客在市場上挑選蔬菜。(STR/AFP via Getty Images)
中國山東省菏澤市,顧客在市場上挑選蔬菜。(STR/AFP via Getty Images)

【記者陳霆/綜合報導】中國5月物價漲幅低於預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連續20個月下降,表明中國目前刺激措施效果不彰,內需依然疲軟。

中共國家統計局週三(12日)表示,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0.3%,連續四個月在零的上方徘徊,低於經濟學家預期的0.4%。PPI延續自2022年底以來的連續緊縮。

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核心CPI上升0.6%。PPI在4月下降2.5%後,5月略有改善,年減1.4%,但這主要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致。

保銀資產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通貨緊縮壓力尚未消退。PPI的改善,主要是由銅和黃金等大宗商品價格所推動,不是反映中國內需改善。」

他指出,5月CPI月減0.1%,支持這樣的看法。「為了更有效提振內需,(北京)可能需要採取涵蓋財政、貨幣和房地產領域,更全面、更積極的政策。」

儘管嚴格的「清零」措施已於2022年底結束,但中國經濟仍難以復甦,主要由於曠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對投資者、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產生了連鎖反應。

在房地產長期低迷和就業市場黯淡之際,北京一直努力刺激家庭支出增長。但截至今年1月,中國已出現自2008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長的連續通貨緊縮。

PPI下降擠壓企業利潤,使他們不願投資。此外,消費者還可能因預期未來商品會更便宜,而更加不願消費。彭博經濟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經濟學家曲天石表示:「又一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數據疲軟,這清楚表明,需要更多的刺激措施來提振中國內需。」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業一直面臨獲利成長放緩的困境。同時,外國政府也不斷譴責中共政策導致產能過剩,包括電池製造、電動車、太陽能板等行業也陷入激烈的價格競爭。

澳新銀行(ANZ)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中共當局為回應這些擔憂,可能採取抑制產能過剩的舉措,或許有助於緩解PPI通縮。「但我們認為,解決價格下行壓力的關鍵在於重振內需,由於房地產困境依然頑固,通貨緊縮似乎已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