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長輩鬱卒不說 用身體「疼痛」表達

老人憂鬱不善表達。(北慈提供)
老人憂鬱不善表達。(北慈提供)

文/記者賴玟茹
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據國外統計,每一百位長者裡有10人出現憂鬱症狀,其中1~2人會符合憂鬱症診斷。醫師表示,老年人常因不擅於表達內心鬱悶情緒,會將身體的不舒服狀態放大,轉以「疼痛」方式來表示,若經檢查與其感受不成正比時,就會進一步評估為心理造成。

徐先生兩年前退休後,不時出現失眠、肩膀關節痛等症狀,經治療復健,沒有明顯改善,導致負面情緒增加,常感到提不起勁、不想出門,經醫師確診為憂鬱症,在規律服藥下,徐先生對身體疼痛的敏感度降低,不再擔心身體疾病,生活品質得到明顯改善。

退休的老年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之一。台北慈濟身心醫學科醫師張芳瑜說,65歲以上老人屆齡退休,失去生活重心、身體疾病增加,加上身邊親友陸續離世等多重原因,發生憂鬱症的機率高。

張芳瑜看診示意圖。(北慈提供)張芳瑜看診示意圖。(北慈提供)

張芳瑜說,憂鬱症全年齡層,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出一倍,且除遺傳原因外,也與中風、巴金森氏症、紅斑性狼瘡,及部分藥物副作用有關。另對自己要求高、情緒常處於緊繃狀態、社會家庭支持度不足的人也是好發族群。

張芳瑜表示,老年人跟一般成年人憂鬱症最大的不同在於,老人較不會表達內心鬱悶情緒,會將身體的不舒服放大,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最常見的是「疼痛」,因此當相關檢查都正常或與其感覺痛苦程度不成比例時,就會進一步評估是否為心理作用造成。

憂鬱症是失智前兆,若遲遲未治療不僅病情會加重,更可能會演變成失智症;若病人本身有失智情況而又未治療憂鬱症,就會加速退化程度。

張芳瑜呼籲,一般高齡族群中約有6%長者有自殺想法,因此長者情緒不可不重視。長者若要預防憂鬱症,建議可以在退休前預先規劃好未來的生活,藉由規律的社團活動轉移生活重心,而維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並戒除菸酒等良好的生活習慣,也對憂鬱症有一定程度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