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大團隊透過顯微鏡觀察活體動物大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並首次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也有類似朋友之間的「揪團組隊」活動的現象,將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理解大腦的機能。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摘文、林貝容等研究團隊運用顯微鏡觀察大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並首次在活體動物的腦中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的揪團現象,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
林貝容表示,中間神經元是相對稀有的神經細胞,過去科學家只能依賴植入電極進行零星的電訊號觀察,「就像海底撈針」,有時1個月才記錄到1顆細胞,根本沒辦法研究細胞之間的互動。
林貝容說,這次團隊開發出電壓成像搭配螢光蛋白的技術,1次實驗能同時記錄到高達26顆中間神經元,才得以一窺神經元細胞如何互動。
根據研究團隊發現,中間神經元細胞並不是隨機活化,而是傾向一起活化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訊號,而且彼此之間似乎也可以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傳遞電訊號。
「就像交響樂團一樣,大家聽從指揮一起演奏」,陳摘文解釋,中間神經元是掌管腦中抑制性神經傳導的細胞,與腦波的形成息息相關,腦波其實就是來自於神經細胞突觸的電位變化,要有一定數目的細胞共振,才能由頭皮記錄到腦波,有趣的是,就算這群細胞沒有達到產生動作電位的門檻,依然可以從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揪團」活動的現象。
陽明交大提到,腦波是大腦感知和記憶功能中的關鍵信號,研究團隊利用這項新技術,能直接在活體動物身上觀測到神經細胞集體的運作,揭示腦神經複雜的協同工作方式,對於理解大腦的機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