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焦點

總統府整合產官學界對談 強調三大委員會非疊床架屋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在就職滿月之際時宣布成立三大委員會,最先登場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預計8月舉行。府院人士24日表示,委員會具有諮詢與政策輔助性質,目標達成賴總統期許的社會參與、社會溝通、政策效能引擎3大任務,但最終決策權仍在行政部門,絕非疊床架屋。

賴清德在就職滿月之際,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三大委員會,其中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原定7月25日召開首次會議,但因中颱凱米攪局,將延至8月上旬舉行。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由總統賴清德召集,3位副召集人分別是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長廖俊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執行祕書由環境部長彭啟明擔任,副執行祕書由總統府副祕書長張惇涵擔任。

委員會中有24位委員,政府機關代表有劉鏡清、吳誠文、劉世芳、郭智輝、李孟諺、陳駿季、彭金隆、莊翠雲等8人,代表政府協助與產學界、公民社會溝通;產業代表是曾文生、彭双浪、賴博司、曹世綸、程淑芬、林筱玫等6人,橫跨最先進產業與傳統產業,並結合AI技術。

公民代表為施信民、李根政、趙家緯、黃品涵、陳惠萍、何宗勳6人,橫跨老中青,突顯賴清德希望加強與社會溝通聯繫;學者專家是林子倫、周桂田、蘇慧貞、曾重仁等4人,研究領域從人文科學、能源到醫療,長期關注環境永續。另由李遠哲、簡又新擔任顧問。委員會中的非官方委員佔18位,女性委員佔比是28.5%,涵蓋跨領域、跨立場、跨世代。

府院人士表示,委員會運作由執行祕書、副執行祕書選定會議主題,經由副召集人同意,並由總統拍板;另外,委員成員同樣可以提案。每3個月開會1次,每次開會時間至少兩個小時。

至於若發生政院及委員會意見不同的情況,府院人士說,委員會與行政院的意見或有不同,因此希望透過委員會的平台形成共識;若委員意見與政策既定政策不同,第一種情況是把意見帶回政院,檢視有無調整可能性的參考。

府院人士表示,第二種狀況若因資訊不夠充足讓委員有所誤解,也可透過委員會的機制讓委員知道實際的運作狀況,這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雙方都可理解可做的部分與可能難度。

對於社會關注的反核與擁核議題,府院人士說,討論問題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資訊下,台電可以預測未來5年、10年的供電需求,把資訊公開讓大家知道。

至於委員會的定位為何?府院人士表示,兼具諮詢性質與政策輔助性質。所謂政策輔助性質,某種程度有政策建議權,意即輔助的建議權,最終的決策權還是在行政部門。

針對攸關決策機制部分,府院人士強調,如果有高度共識即可形成決策;若未達成共識或高度歧異,委員會也可能作成決議,請行政部門再做研議,委員會基本上具有諮詢與政策輔助的性質。

府院人士表示,面對立院三黨不過半局勢,執政團隊仍是積極做事,透過委員會的對話溝通,就各項議題累積正當性,凝聚社會共識,政府的施政成果最終仍是交由民意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