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要聞 綜合

臺北市目標2050年讓體感溫度降2℃ 首要做好「綠化」

【記者莊璦筠/台北報導】今年6月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熱6月,台北高溫日數近30年來有增加趨勢,環境部7月31日舉辦「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北市都發局長王玉芬指出,地球暖化是趨勢,如能做到增加基地綠化量、留設風廊、建築節能、優化城市綠色基盤設施等,北市在2050年可望達到體感溫度降2℃目標。 

環境部攜手勞動部共同舉辦31日「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由學者專家分享高溫預警、都市熱島、健康調適等科學研究。

中央氣象署海象氣候組長洪景山表示,台灣的熱島效應強度在變強、頻率在增加、範圍在變大,2020年台北測站觀測到39.7℃歷史高溫;都市全年熱不舒適區域占比增加,不僅日間室外工作時數需要減少,夜間工作者也需要考量高溫產生的勞動安全問題。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指出,熱島效應已經從台北盆地連接到新北大漢溪河谷,延伸到桃園八德、中壢區,範圍擴大。

都市為什麼越來越熱?林子平說明,柏油路增加綠地減少,導致散熱不足;大樓密集導致通風不良,此外,戶外缺乏遮蔭,加上建築材料蓄熱,民眾使用空調,讓排熱增加等都是原因。

要幫都市降溫,林子平認為,透過公共工程,還有開發私人基地,增加都市綠覆率,不只可以幫都市降溫,民眾走在路上有喬木遮蔽還可以降低體感溫度,都市也因為綠化降溫,也會減少建築能源的消耗。

王玉芬說,過去談到綠化,只考量綠覆率,也就是種了幾棵樹,實際上那是不夠的,所以包含地面、道路、陽台、露台立體綠化甚至屋頂,全部都會考量進去,而且植栽也會因為植葉的密度、植物高度等不同,遮蔭效果都不會一樣,這是一個整體的工序,都需要考量。

王玉芬進一步說明,借鏡各國具體作為,規劃北市在開發基地時,首先須增加基地透水及綠化量,以達休憩、綠化、降溫效果,此外,建築物之間留設風廊,提高通風散熱效能,其次開發節能減碳建築,並優化城市的基盤設施,如道路、公園、行道樹、河堤等。

王玉芬表示,面對地球暖化趨勢,雖然任務艱巨,如果做得好的話,台北可以在2050年達到讓體感溫度降溫2℃目標,讓戶外體感溫度優先降低,可以享受比較宜居舒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