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洛加大(UCLA)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新任系主任楊陽教授的辦公室,除了琳瑯滿目的書籍和文件,書櫃上還有稍顯突兀的棒球和手套,兩輛腳踏車倚在牆邊,特別醒目。楊陽笑著表示,這些運動用品是年輕時為了與孩子一同運動而準備的,儘管科研與學校行政事務繁忙,但他始終不忘將時間留給家人,因為家庭正是支持他工作的動力。
8月4日,作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物理系71級校友的楊陽,榮獲台灣最高學術榮譽——終身名譽職「中央研究院院士」。
不斷跳離舒適圈
身兼美國物理學會、美國材料研究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曾獲得南加州科工終身成就獎的楊陽,從小生活在台灣彰化農村,整日與小夥伴們在田野間抓蟋蟀。1985年負笈美國前,他對未來曾很徬徨;但在成大就讀四年級時,楊陽因與吳大猷博士的一番深夜交流,立定了出國深造的志向。
初來乍到美國兩週,楊陽就開始到餐館打工,每日下午4時工作到深夜12時。他回憶那段時間雖辛苦,但卻很快的融入美國生活,且學到許多知識,英文也突飛猛進。美國的學習環境讓楊陽如魚得水,他很喜歡美國鼓勵學生提問、師生互動良好的風氣。
在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任助教期間,楊陽發現自己與學生相處融洽,他也很喜歡學校的工作環境,因此在進入業界、投入政府工作等多個選項中,他最終選擇了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提供的博士後研讀機會。
楊陽回憶當時與太太李端美對河濱縣充滿嚮往,以為那是像塞納河畔般美麗的地方,但抵任以後才發現,河濱縣是內陸地區,周圍貧瘠的植被和不如預期有趣的研究,讓楊陽開始尋找新的工作可能。楊陽認為自己身上有一種「反骨」,在「舒適圈」待久了,就會想要嘗試新可能。他特別感謝太太的包容和支持,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地在工作上全力以赴。
在河濱縣工作不久後,楊陽就離職加入了位於聖芭芭拉(Santa Barbara)的初創公司UNIAX。該公司由海格(Alan Heeger)教授創辦,楊陽是第12號員工,專職從事聚合物材料研究。這段經歷讓他更善於將研究課題與實際應用結合,但隨著公司制度變化,楊陽又再度跳離舒適圈,轉赴洛加大任教。
注重實用的科研
楊陽的研究範圍廣泛,除了可應用於電子產品顯示屏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他所領導的太陽能光伏元件團隊,也讓洛加大成為首屈一指的薄膜太陽能研究機構。2016年,他與19位科學家並列為國際媒體「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評選的「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思想家」。
楊陽認為,科研不應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同時也得注重實際應用;在業界的經歷,使楊陽更多考慮到基礎科研的應用場景。他所研發的透明太陽能電池,使窗戶成為太陽能發電的設備。近年其團隊投入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也有望翻轉綠能產業生態。
眾所周知,廢棄太陽能電板所造成的環境問題一直是人們對太陽能卻步的原因之一。楊陽認為解決的方法在於如何更有效率的回收太陽能板,只要政府推出合適的回收政策,就會有更多科研人才因「有利可圖」投入研究。
事實上,早已有許多公司在從事太陽能板的回收利用研究,拆解其中的貴金屬,讓這些太陽能板獲得第二次生命。楊陽表示,利用太陽能發電來解決高溫矽微化時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是目前科學家努力思考的方向,他相信「技術的問題要用技術來解決」。
台、美教育各有特色
楊陽感謝中研院給予自己的榮譽,很高興能有這樣一個與世界大師共事的機會。他希望將來與台灣學術界和業界建立更多合作關係,並勉勵台灣學子多到世界各地看看、接觸不同的文化和教育體系,以開拓視野並汲取經驗和靈感。
楊陽回憶,成大畢業前夕,他在出國和留在台灣之間舉棋不定,因為當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已逐漸成形,留在台灣應也有不錯的發展,但吳大猷仍建議楊陽出國留學,並勉勵他未來將國外經驗帶回台灣。
旅美求學、工作近四十年,楊陽很高興聽從了吳大猷的建議。但他也發現,台灣和美國的教育體系各有特色和優勢,雙方應該截長補短,走出自己的路;台灣學生也不需要盲目認為美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楊陽以台灣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成功經驗為例,美國的文化缺乏耐心進行這些精細工作的研究人員,而台灣的教育和文化恰好培養了這方面的專才。
台灣的教育提倡全方面發展,要求學生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每科都達到高標準;而美國的教育,則注重讓學生發展其特長和興趣,「偏科」也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楊陽因此希望台灣能提供讓學生發揮特殊才能的環境,不要因某些方面的不足使之失去發展機會。他未來將致力加強洛加大與台灣的交流,並期待台灣學界能夠創造更加多元和包容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能適性發展,在各自領域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