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 綜合

台灣中油布局綠色能源 邁向轉型

台灣中油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台灣中油官網)
台灣中油高雄永安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台灣中油官網)

【記者謝平平/台北報導】台灣中油5月剛與日本TDK簽約製造自有電動機車電池,隨即與歐洲商會共同發布「下一世代能源報告」,台灣中油董事長戴謙表示,台灣跟上國際能源結構轉變的腳步,台灣中油多年前已著手準備,包括電動機車充換電市場、推動加油站設置太陽光電系統、擴大天然氣供應、在宜蘭投入地熱開發、煉製與石化廠逐步轉型為進料與評估引發新製程公司等等;也將推出自有電池品牌。

台灣中油董事長戴謙台灣中油董事長戴謙(記者謝平平/攝影)

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2023年完工

依照政府所規劃的台灣轉向低碳之路,2025年的能源結構,天然氣佔比將高達50%,煤炭則降至30%。

台灣中油目前在高雄永安、台中梧棲二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年營運量共1,400萬公噸。

而台中廠將在明年擴建至550萬公噸,第三座LNG接收站則預計2023年完工,預計在2025年將可提供2,500萬公噸以上的年營運量,讓北中南將可分區供氣,降低風險與成本。

綠色電池的研發

隨著綠色能源的發展,台灣中油於2012年成立綠能科技研究所,投入循環經濟的研發,從薄膜太陽電池研發、氫能燃料電池到內燃機、鍋爐使用的生質燃料等,都已經有所成果。

除了建立薄膜太陽電池中尺寸的製程設備與分析儀器,綠能所也已完成大面積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組開發,該電池具有低成本、高效能、輕薄短小特色,未來可應用在移動裝置的小型太陽能充電器市場。

綠能所成立第一年即投入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發,因台灣天然氣管路完善,台灣中油將發展重點放在重組產氫技術。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以高分子質子交換膜為傳導媒介,不需使用化學液體,發電後只產生純水和熱。對人體無化學危險、對環境無害。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以高分子質子交換膜為傳導媒介,不需使用化學液體,發電後只產生純水和熱。對人體無化學危險、對環境無害。(公有領域)

在研究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的重組器產氫技術之外,也切入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

台灣中油預計今年完成5KW重組器設計,明年建立自產5KW或引進國外20KW以上的SFCO系統進行場域測試驗證,可供工廠、醫院、旅館大樓樓等高效獨立電力來源。

台灣中油並投入鋰鈦氧(LTO)之鋰電池負極材料開發,具有快充、高安全性、超長循環壽命,適合高功率大電流快充之儲能電池使用。2016年已經完成試量產,目前正在組裝測試。未來台灣中油將推出自有電池。

生質柴油表現佳

生質甲烷(沼氣)、生質醇(乙醇及丁醇)、生質柴油、生質航油、生質燃料油以及生質固態燃料(RDF-5)等,皆屬生質能源範疇。台灣在2008年級實施B1生質柴油,為亞洲最早全面實施的國家,台灣中油目前使用大豆油、廢食用油、高酸油脂轉化為綠色柴油。

2016年,經過車測中心試驗,以低於5%的生質柴油與化石柴油混合使用,引擎性能提高2.85%,熱效率提升1.8%,油耗節省1.5%,並可減少空污。

此外,煉研所利用石化工場低階重質油為料源,轉化為非晶型碳材(軟碳)、石墨電極,作為鋰電池負極材料,目前正與業者進行組裝測試,今年將完成石墨電極試量產。

台灣中油國際事務處處長侯玲婉(右)表示,將在3年內完成1000座加油站的電動機車充電站。台灣中油國際事務處處長侯玲婉(右)表示,將在3年內完成1000座加油站的電動機車充電站。(記者謝平平/攝影)

而中油擁有近2,000座加油站,除了陸續興建電動機車充換電站,預計在2020年完成250座以上屋頂行太陽光電站,陸續轉型為綠能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