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劭華提醒,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心肺疾病患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都是熱傷害高危險群。
熱傷害的產生原因除了在大太陽下過度運動或勞動外,在室內也有可能會發生。造成室內熱傷害的最主要是因為空氣不流動,散熱速度下降,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 導致環境溫度不斷升高,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不佳,則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以熱中暑為例,熱傷害個案可能有皮膚乾熱無汗情形,甚至伴隨譫妄、抽搐、昏迷等症狀。
林劭華強調,發生熱傷害,先補充「水分」,因為當下會相當口渴,代表水分嚴重不足,建議補水改善狀況,並可補充鈉、鉀等電解質。降溫方面,可使用沾冰水的毛巾,放置於腋下等處,幫助散熱及降溫。如還是有不適情形,應立刻就醫。而熱傷害發生後,很多勞工都不知道,因從事特定工作造成熱中暑、熱衰竭、熱暈厥、熱痙攣等,也是職業病,可以請領職災給付,民眾遭遇職業傷害或罹患職業病,可向全民健康保險醫事服務機構申請診療。
林劭華提醒,有職業災害判定疑慮之個案,可於職業醫學科門診就醫評估,以維護勞工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