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7日宣布,將從8月23日起,對279項、價值160億美元(約新台幣4,889億元)的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由於這波關稅清單,包括中共近年力推的半導體相關產品,預計將重創中國的半導體產業。
USTR曾在6月15日宣布,將對中國1,102項、合計約500億美元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分兩波實施,第一波共818項,金額約340億美元,7月6日起生效,包括航太和汽車等產業;USTR在7日公布第二波清單,金額約160億元美元。
USTR說,8月23日生效的第二波清單,包含了6月15日公布的284個關稅項目中的279個,除有部分與半導體相關的產品外,其他還包括農用牽引機、工具機、摩托車、蒸汽輪機,甚至還有鋼、鋁等相關產品,將徵收25%關稅。
USTR還提到,中共在科技轉移、智慧財產及創新相關的行為、政策及慣例上有不合理處,且帶有歧視性,對美國商業造成負擔。
不僅如此,USTR在7月10日曾宣布,將再次啟動「301條款」的相關程序,預計要對中國價值2千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元)的商品課徵10%的關稅,以回應中共對美國產品的關稅報復行為。
8月2日,USTR再將價值2千億美元中國產品的關稅稅率,從10%提高至25%。在9月5日公眾意見徵詢期結束後,這些措施即可能實施,預計美中貿易戰將進一步升溫。
美國總統川普也曾暗示,可能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去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總額超過5千億美元。
政委:對台影響不大
對此,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政務委員鄧振中7日出席台亞基金會揭牌儀式受訪時表示,到目前為止,(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不是很大,但政府總是告訴企業界,要小心地因應局勢,過去的交易型態與布局,可能都要考慮做適當的調整。
鄧振中說,「台商移往東南亞或移往美國,都是應該要去考慮的事情。」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則認為,中美貿易摩擦,未來一定會紛爭不斷,「兩隻大象打仗,台灣會受傷」,短期內台商必須想辦法,從中國大陸移轉到全球布局的基地,例如墨西哥或東南亞,若有台商願意回台灣,政府也要有因應措施,「不要金融投資,要實體投資、創造就業」。
他提到,台商全球布局可到美國,畢竟美國是新經濟的源頭,包括大數據與物聯網的運用,主導全球經濟,若能把新科技、新的商業模式帶回台灣,讓台灣能繼續領先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經濟就比較沒問題。
此外,台灣也要想辦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王健全說,「打群架才不會被邊緣化」,台灣若能加入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關稅減少,出口會更有競爭力。
專家:台灣要擴大內需
最後則是台灣要「擴大內需」,王健全表示,未來貿易戰如果擴大,預計對全世界GDP影響1個百分點,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介入較深,因此影響會比全世界更大,尤其台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如果出口下滑,內需很重要,要保持溫度」。例如觀光業擴大附加價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提高執行率等,「內需有溫度,就不怕出口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