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由33個國家組成,總人口超過6.44億,2017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接近6億美元。美國目前仍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最大的經濟和安全夥伴,但在過去十年中,中共在該地區在經濟、外交和軍事領域迅速介入,成為該地區最大債權國和第二大貿易夥伴,引發美國擔憂。
USCC的報告指出,中共在該區擴張有四個目的:(1)確保中共進入該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消費市場;(2)獲得該區域支持中共外交政策;(3)塑造該區對中共的看法和話語;(4)增加中共在該區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美國副總統彭斯此前在華盛頓智庫發表對中國政策演說時也談到,中共正利用「債務外交」來擴大其影響力。中共透過提供數千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貸款,來作為影響這些國家政策方向的籌碼。
USCC報告說,透過中國—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共同體(CELAC)論壇,中共能在沒有美國或加拿大參與的情況下,推進其外交政策目標並形成區域討論。
報告提到,在8年「休兵」後,中共再次重啟在拉美地區孤立台灣的外交努力。在台灣僅存的17個邦交國中,拉美地區國家占9個。自蔡英文政府2016年執政後,巴拿馬在2017年6月宣布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共建交;隨後在今年4月和8月,多明尼加共和國及薩爾瓦多也相繼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共建交。
報告說,中共還在利用政治、媒體和教育方面日益增加的民間交流,來塑造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對中共的看法,並為中共外交政策目標提供支持。
拉美依賴高週期性產品出口
報告說,如果由中共貸款資助的基礎設施有助於區域交通便利、促進區域經濟成長,那麼這些積極效應不僅有利於出資國,也有利於整個地區。然而,與中共緊密連繫的結果,是加劇該區過度依賴高週期性產品出口的風險,且背上無法償還的債務,最後不得不成為中共的政治槓桿。
高週期性產業係產業景氣與外部經濟環境高度正相關、且產品價格、需求以及產能呈現週期性波動的產業,如汽車、鋼鐵、房地產、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
自2005年以來,中共提供逾1,500億美元的國家政策性貸款給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甚至高於世界銀行提供的聯合貸款。這種融資削弱美國和多邊組織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導致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等國債務增加。
中國企業在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區參與91個基礎設施計畫,其中許多計畫未經過適當的成本效益評估,或造成無法償債、威脅長期經濟成長的結果。
破壞拉美製造業基礎
此外,拉丁美洲對中國的出口集中在農業、採礦和石油業,占拉美出口到中國總量的70%。報告分析,這使拉美國家高度依賴大豆、銅、鐵礦石和石油等週期性商品,且這些商品所能提供的就業機會少於製造業,對環境影響也更大。
另一方面,該區增加進口低成本的中國商品,使得本國製造商和該區周邊國家商家面臨直接競爭。
2017年國際勞工組織的技術報告發現,從1995年到2011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電腦、紡織品和鞋類,以及貿易產業就業人數減少10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墨西哥的損失最大,墨西哥直接出口的產品面臨中國產品的競爭。
波士頓大學教授加拉格爾(Kevin Gallagher)和經濟學家雷(Rebecca Ray)表示,從2008年到2013年,中國製商品的流入,威脅到75%拉美地區製產品的出口。
美洲開發銀行2017年的分析發現,2010年到2015年期間,除墨西哥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受到巨大損失。
中共融資條件有利於中企
中共融資和世界銀行等多邊銀行融資的條件不同,經常要求接受方僱用中國建築公司,以及使用中國製設備。
報告舉例說,例如,2009年,中共國家開發銀行向墨西哥美洲電信公司(América Móvil)提供10億美元貸款,用於興建電信網路基礎設施,但貸款條款卻要求購買華為電信設備。2010年,中共國家開發銀行向阿根廷政府提供100億美元貸款,用於該國鐵路系統,但條件是從中共國有公司購買火車。
報告特別提到,華為和中興參與了拉美地區24個國家的電訊建設,相當於拉美地區將關鍵電訊產業交給中共,美國政府擔憂這將帶來安全風險。
報告也引述拉美地區安全問題專家艾利斯(Evan Ellis)的話,中共在通訊領域的涉入與日俱增,雖然本質是商業通訊領域,但這將意味著數據和訊息流通未來都將通過、甚至依賴中共所提供的基礎設施。
高成本高汙染 中共投資計畫頻擱淺
報告說,中共參與拉美地區重大基礎設施計畫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失敗計畫,包括祕魯-巴西鐵路計畫,尼加拉瓜運河計畫和哥倫比亞乾渠(Dry Canal)計畫,在很大程度上,失敗原因是成本太高,以及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報告舉例,2018年2月,800億美元的祕魯—巴西鐵路計畫被叫叫停。巴西計畫部國際事務前官員阿巴契(Jorge Arbache)表示:「該計畫已經停止,因為它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可行性研究非常令人不滿意,工程面臨挑戰。」
另一個例子是500億美元、尼加拉瓜運河的擴建計畫,由於融資存在疑慮,以及巨大成本,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和安全風險等因素,該計畫基本停滯不前。
此外,哥倫比亞乾渠計畫於2011年宣布開始後,一直沒有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