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多種原因均可影響脾胃的正常納運功能,產生厭食。常見病因有以下五類:
一、飲食失衡,餵養不當
這在小兒厭食病因中占較大的比例。小兒智識未開,乳食不知自節,挑食偏食,好吃零食,飢飽不一。
若家長或保育人員缺乏育嬰保健知識,嬰兒期未按時添加輔食;或亂投以肥甘厚味,如過食糖類、煎炸、黏膩、炒香食物;或過食冷飲;或濫服滋補藥品等,均可造成小兒脾胃功能損傷,形成厭食。
二、多病久病,損傷脾胃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若罹患泄瀉、肺炎喘嗽、肝炎等病,或傷及脾氣,或耗損胃陰,病後未能及時調理,脾運胃納失健,可致長期厭食;或過用寒涼的藥物損傷脾陽;或病後未能及時調理;或過食香燥、辛辣耗傷胃陰;或夏傷暑溼,脾為溼困,均可使脾胃的受納運化失常,形成厭食。
三、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先天不足的嬰兒(主要原因是母體懷孕時身體虛弱或嬰兒早產所致)脾胃薄弱,往往出生之初不欲吮乳,若後天又失於精心護養,脾胃虛怯,則食慾難以增進。
四、情緒變化,思慮傷脾
小兒神氣怯弱,易受驚恐,若卒受驚嚇或被責駡;或變換環境;或所欲不遂;或家長對其要求過高,多加限制;或家長對小兒嬌養順從,小兒稍有不遂就哭鬧不已;或保育人員管教過嚴,均可使其情志抑鬱,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橫逆犯脾,形成厭食。
夏季多溼,小兒脾臟常虛,加之貪涼飲冷,易為溼邪所犯,溼濁困遏脾氣,脾陽失於舒展,則運化失職而致脾運功能失健,胃納減少,久而必成厭食之症。
說不吃就是不吃?中醫調養有方
總的治療原則以「運脾開胃」為主,結合症情佐以化溼理氣、消食導滯、健脾益氣、益胃養陰。脾以運為健,脾運健行則胃納得開,飲食自香。厭食一症,主要分為以下三種證型:
一、脾胃鬱困證
此為實證,以食慾減退,食量減少,甚則厭惡進食為主症。治以運脾開胃為主。若症見胸脘痞悶、泛噁嘔吐、大便溏薄、肢重懶倦,屬溼濁困脾者,佐以化溼行氣,方用:藿香、厚朴、蒼朮、陳皮、大腹皮、穀芽、茯苓,適加神麴、麥芽、砂仁、蔻仁等。若腹脹腹痛,食後泛噁噯氣,屬食滯困脾者,佐以消食導滯,方用:神麴、麥芽、枳實或枳殼、蒼朮,適加檳榔、香附、萊菔子等。
二、脾胃氣虛證
多見於先天不足、素體虛弱的患兒;或因病後(如腹瀉等)失調,脾胃虛弱者,症見面色蒼白不華、脣色淡白、精神不振、不思飲食、容易自汗感冒、大便溏薄或不消化,治宜健脾開胃。方用:黨參或太子參、白朮、蒼朮、茯苓、陳皮、甘草加藿香、砂仁。若氣虛甚,可用紅參或西洋參。此證脾胃氣虛,雖以健脾益氣為主,但不可壅補,因其主症為厭食,仍以開胃為先,宜健脾醒脾,使脾胃得以運轉。
三、胃陰不足證
可見素體陰虧;或熱病傷陰,失於調理的患兒;也可見於長期厭食,脾胃久困,鬱滯化熱者。症見消瘦面黃、皮膚乾燥、口乾心煩、大便乾結,治宜養陰開胃,方用石斛、烏梅、北沙參、玉竹、白芍、甘草,加生山楂、生穀麥芽。
讓孩子「胃口大開」 先做對「4件事」
幫助孩子「胃口大開」是需要有一些基礎奠定的,如先歸正飲食習慣後,把胃腸保護好,自然孩子就容易開脾,不必再當瘦皮猴了!開脾健胃關鍵4要訣家長需要留意:
1、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防止偏食:偏食容易導致營養物質缺乏,影響脾胃功能。
(2)飲食有節:要按時飲食,並控制食量,不可過飢過飽。
(3)睡前不可多食:夜食容易造成腸胃氣滯,導致脾胃運化失常,久則傷脾。
2、注意飲食宜忌
小兒過食生冷,則傷脾陽;過食肥甘厚味,則易造成腸胃積滯,蘊成內熱。過食甜食、飲料,則致痰溼內生,氣機不通而不思飲食。此外,小兒宜少食難以消化之物,如:杮子、栗子、李子、生棗、粽子、年糕等,脾胃虛弱的小兒尤須慎食。
3、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
(1)室內環境:盡量讓小兒在安靜、清潔的環境中進食,吃飯時不要看電視、手機、畫冊等感興趣的物品,這樣有利於孩子專注飲食。
(2)和諧的家庭環境:家長不能強迫小兒吃飯,如採取恐嚇、打駡的方法逼小兒吃飯,以免影響小兒情緒,致肝氣鬱結,胃失和降而食慾更差。
4、防病慎藥
多種疾病和藥物會導致小兒食慾下降,導致厭食,因此提倡通過鍛鍊身體增強小兒體質,預防感冒等疾病,同時避免濫用抗生素等藥物,還要注意一些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的正確服法。
捏脊療法 這樣「捏」孩子更健康
此法可調整陰陽、理氣活血、調理臟腑、疏通經絡、培元補虛,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常用手法之一,簡單易行,值得推廣。操作方法如下:
小兒俯臥位,術者先以雙手掌著力,從大椎穴旁沿足太陽膀胱經自上而下輕輕地揉一遍,或推撫3次;再以雙手拇指螺紋面與食指橈側(拇指在前,食指在後;或食、中指在前,拇指在後)相對著力,從骶尾部長強穴開始把皮膚捏提起來,並向上徐徐捻動,每捻3下,提1下,一直捏提到大椎穴處,反復施術3~5遍。然後以拇指螺紋面著力,輕輕按揉各背俞穴1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