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研究人員於4月15日在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丹佛召開的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發現。
研究員Ana Bonaca說,銀河系最長的恆星帶GD-1上出現了幾個洞。
恆星帶是呈線型陣列一起在星系間移動的恆星群,通常是一些小的恆星團與星系相撞而形成。GD-1就是由很久以前撞入銀河系的一個球狀恆星團形成,在空中排成很長的線型結構。
正常情況下,這個恆星帶上只有一個縫隙。然而Bonaca展示的研究發現,GD-1有第二個縫隙。而且這個縫隙邊緣「粗糙」,就像被一個巨大的天體從中間衝過,並且其巨大的引力沿路拉散了一些恆星一樣。
是一顆恆星?「我們無法把它(衝擊者)與任何我們能觀測到的發光的天體對應起來,」Bonaca告訴Live Science,「它比一顆恆星大得多……大概有100萬個太陽質量。沒有任何恆星有如此大的質量。因此不可能是一顆恆星。如果是一個黑洞,那可能是超級黑洞,像位於我們星系中心的那麼大的黑洞。」
是一個超級黑洞?Bonaca分析說,一般多數的星系只有中心位置才有一個這麼大的黑洞。如果我們銀河系(除了中心的黑洞以外)有一個如此大的黑洞,我們應該會觀測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其吸積盤所發出的光亮或射線等。但是沒有觀測到任何類似的跡象。
是某種單個可見天體?「可能是一個已經離開、躲藏在星系某個地方的可見天體。」Bonaca說。
但是鑒於這個物體的體積之大,這種可能性也很小。「我們知道它約有10~20秒差距(30~65光年)這麼寬,」Bonaca說,「和一個球狀星團差不多大。」
但仍不能完全排除是單一一個可見天體的可能性,因為研究人員無法確定這個物體「衝」過恆星帶時的速度,如果速度非常快,那可能質量不需要那麼大的天體就能造成這樣的衝擊效果;如果速度慢一些,那就是一個無比巨大的物體造成的,就更可能是一個暗物質團。
由於缺少了速度這個關鍵信息,因此這個推理也就無法得出結論。
是一個暗物質團?Bonaca說,排除了這是一個巨大可見天體的可能性,又排除了是銀河系中隱藏的第二個超級黑洞的可能性,唯一剩下一個顯而易見的可能性是「一大塊暗物質」。
任何發現暗物質蹤跡的可能性都讓天文界相當感興趣,看起來研究人員最願意「相信」這是一個「暗物質團」的蹤跡。
儘管目前天文界沒人能說清暗物質到底是什麽,世界各國的儀器也無一捕捉到任何暗物質,這份研究的發現又給了一個可能是暗物質蹤跡的小小的「線索」。
Bonaca說,如果這個物體真的是「暗物質」,那這顯示暗物質就是「塊狀」的,這也符合目前大部分理論估計的樣子。
如果暗物質的確是「塊狀」的,那它就會以各種不同大小塊聚集在一起的方式分布在宇宙各處——和我們肉眼可見的恆星、星雲在宇宙中存在的方式類似。
數據背景Bonaca介紹了他們的數據來源。她說,這一發現基於歐洲太空局(ESA)蓋亞(Gaia)項目的數據,分析了銀河系中上百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情況,再結合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多鏡面望遠鏡(MMT)的數據,勾勒出目前為止最確切的GD-1結構。
從圖片中,他們發現了GD-1這「第二個縫隙」。
Bonaca說,接下來他們想製作更多的星空繪圖,看是否還有其它這樣神祕的物體「衝散」恆星的情況,最終希望繪製出銀河系內各處這樣「暗物質團」所在位置圖。
這個發現還很新,還未發表在任何同行審議過的期刊上,但據信在這個業界高規格的會議上已得到多數物理學家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