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 教育園地

/季札掛劍/什麼是承諾?

圖為明 張宏《延陵掛劍圖》。(維基百科)
圖為明 張宏《延陵掛劍圖》。(維基百科)

文/徐牧仁
成語:季札掛劍

釋義: 原本是指吳人季札,解劍繫於徐國國君冢樹的故事,後傳為重友誼、守信用及弔唁亡友的典範。

出處: 《史記‧吳太伯世家》:「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

在春秋戰國時代,南方的吳、越兩國是出產名劍的地方,而這次要談的就是一個跟寶劍有關的故事。

季札,姬姓,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是吳王壽夢最小的兒子,一向有賢德的英名,因此吳王壽夢非常器重他,曾派季札出使魯、齊、鄭、衛、晉等大國。

在出使晉國的途中,季札經過了徐國,便佩帶寶劍拜見了徐國的國君。徐國國君看著季札的寶劍,雖然心裡很喜歡,但知道是吳國的寶物,因此不敢開口討取。

在當時配劍是一種禮節,季札心想:「我還要出使上國,不能沒有配劍,等我從晉國回來,就要把寶劍送給徐君。」

但是,等到季札從晉國回來後,徐君竟然已經去世了。季札於是便把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當時,季札的隨從阻止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能用來贈送別人。」季札說:「我不是要送給他的。之前我們經過這裡,徐國的先君雖沒有說什麼,但心裡卻很喜歡這把寶劍。當時,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但在我心裡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他死了卻不把寶劍獻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就違背良心,正直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繼位的徐國國君卻說:「先君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於是,季札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邊的樹上後離去。徐國人因此讚美季札,歌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這件事在《史記‧吳太伯世家》、《新序‧節士第七》中都有記載,內容雖然略有出入,但兩人之間的友誼,以及季札的守信,卻都是不變的。

這個故事說明了,古時候的君子就連沒有開口的「心諾」都要努力遵守,而今天的人們,即使有言語上承諾都還怕反悔,只好用白紙黑字的契約與合同,來約束彼此的行為。這不禁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什麼是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