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獎7日揭開序幕,醫學獎得主率先揭曉,由美國的哈佛大學教授凱林(William Kaelin)、英國醫學家雷克里夫(Peter Ratcliffe)和美國醫學家塞門薩(Gregg Semenza)獲得殊榮,得獎原因是研究細胞如何感知以及適應氧氣的供應,3名學者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969萬元)的獎金。
諾貝爾大會表示,凱林、雷克里夫和塞門薩發現細胞的分子機制,可調節基因活性以適應不同的氧氣供應量。「他們建立了基礎,讓我們了解氧氣濃度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他們的發現也為對抗貧血、癌症和其他許多疾病的有潛力新方法鋪路。」
諾貝爾大會說:「對眾多疾病來說,感測氧氣相當重要。學術實驗室和醫藥公司努力不懈,聚焦研發新藥,能藉由啟動或抑制氧氣感測機制,干預不同的疾病狀態。」
據《自由時報》報導,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說,這三位學者各自發現一種蛋白質,在動物缺氧的環境中,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蛋白質會依序「一條鞭」式地反應,讓動物的細胞適應缺氧,解釋動物面對缺氧時的體內反應。
這項發現能如何應用?陳瑞華說,以癌症為例,癌症腫瘤中間其實都是缺氧的,而這三種蛋白質就是幫助癌細胞「適應」缺氧環境的關鍵,甚至讓癌細胞更容易轉移、產生抗藥性。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玉山說,知道這些蛋白質的作用後,未來應該能發展治療方式,阻止這些蛋白質讓癌細胞適應缺氧,對癌症治療有助益。
7日公布醫學獎得主後,8日和9日公布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10日將一併公布2018和2019年文學獎得主,11日公布和平獎贏家,經濟學獎得主將於14日揭曉,為2019年諾貝爾頒獎季畫下句點。
由於#MeToo運動揭發的性醜聞影響,去年是70年來文學獎首度缺席諾貝爾獎頒獎季,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延後,將與2019年的文學獎一同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