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蓆早期多作新婚喜慶的大禮,取龍鳳雙喜,吉祥如意的含義,祝福新人龍鳳合鳴,而臺中纖博館典藏的這件作品,蓆面龍鳳雙呈互對,精巧華麗,作者為已故國寶級薪傳獎得主柯莊屘藝師。
柯莊屘女士6歲時就開始練習編袋,十幾歲就與同伴合織出藺草蓆。柯莊屘女士後來受訪時仍然記得,她們第一次賣出的藺草蓆,是以5日圓的高價售出。在當時,1日圓就能買到5斤的豬肉。
柯莊屘可以在沒有任何草稿、底圖的情況下,依照腦中的圖樣,憑藉口訣,計算出鏤空的草枝數量,就能在三公尺長、兩公尺寬的蓆子上,藉由壓、挑,夾以鏤空的編法,編製出一幅龍能飛、鳳能舞的吉祥圖樣,而臺中纖博館的重要館藏《龍鳳蓆》,正是藺草編織技藝最高境界的代表作品。
柯莊屘從少女時代就開始孜孜不倦地編織,民國81年,以藺草編龍鳳蓆得到教育部第八屆民族藝師薪傳獎,然而柯莊屘編織的手未曾停歇,將她的一生悉數奉獻給編織藝術,見證了大甲地方帽蓆產業的興衰年華。
藺草編這門工藝,可追溯至臺灣清領時期,藺草編原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編織物,漢人加以模仿與改良後,清末更曾被當作貢品,送往北京。
日治時期,因為藺草編織物,如帽、蓆等具有舒適、芳香的特質,為當時人們所喜愛,除了實用,也加上了特殊的設計,成為當時人們的時尚。在日治時期,李城等人於大甲街創立「大甲帽蓆(合資)株式會社」,當時大甲藺草編織的加工出口量,甚至成為臺灣特產出口第三位,僅次糖與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