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創下自2007年以來最小個案。個案為一名北部4個月大男嬰,因食用自製副食品,陸續出現便秘、食慾差等情形,送院治療採檢後,確認為B型肉毒桿菌。疾管署提醒,製作嬰兒副食品時,蔬果應該確實清洗、去皮並適當烹煮,以降低發生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
該個案為一名北部4個月大男嬰,6月中旬起食用家長自製副食品,6月23日出現便秘、食慾差等情形,25日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家人同日送至醫院治療,住院期間陸續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及眼皮下垂等情形,由醫院採檢並通報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武漢肺炎感染及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經檢驗,於糞便中檢出B型肉毒桿菌。目前個案狀況已有改善,持續住院治療中。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肉毒桿菌中毒分為兩種,最主要是吃進肉毒桿菌毒素或孢子,吃到毒素大概12~72小時就有症狀。若是吃到孢子,短則3天、長則30天才會出現症狀,因為孢子會先在腸道裡面繁殖細菌,接著才會產生毒素,人才會發病。
林詠青說,許多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大多是吃進肉毒桿菌孢子,這也增加疫調難度,因為發病時間長,有時甚至無法查出嬰兒吃進何種含有孢子的食物。因此,目前對該個案仍在設法找出感染源,衛生單位已採集個案食物檢體進行檢驗。
據監測資料顯示,2015~2019年國內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6、0、0、0例,均為散發性病例,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
林詠青說明,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也就最容易被感染,有時甚至吃蜂蜜就造成嬰兒型肉毒桿菌中毒。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以內者占94%,中間值為13週。
林詠青表示,肉毒桿菌最主要的致病原因可能是食物處理、保存不當,但因為肉毒桿菌毒素「不耐熱」,經過適當烹煮,毒素就會失效。她建議,民眾烹調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10分鐘並攪拌,脹起蓋子的罐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若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即勿食用。
據家長說明,個案吃的副食品為自製白稀飯,胡蘿蔔泥及高麗菜泥。林詠青表示,由於肉毒桿菌孢子於自然界的分布很廣泛,1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餵食蜂蜜;帶皮蔬果可能沾染泥土,應澈底清洗及去皮後,再進行食品製作,以降低發生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
肉毒桿菌中毒症狀包括便秘、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