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情仍全球蔓延,國內疫情仍趨平緩,談到後續台灣將遇到的挑戰,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國際疫情仍然嚴峻,臺灣身在地球村當中,如何與其他國家來往又不受到太大威脅,將會是很大的挑戰,並直言,「不應該追求零確診」,若大家能夠接受在可控的範圍內,適度放鬆邊境,國內經濟活動才能逐步開放。
雜誌3日舉辦論壇,並邀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政策成果暨預防中心主任王智弘等專家,探討後疫情時代,台灣的下一步要如何因應。
周志浩先是說明上半年國內的疫情防疫作為,至於下半年的台灣因應作為,他表示,現在疫情還沒有結束,因為國際的疫情仍然嚴峻,加速疫苗、藥物引進很重要,但也強調,傳統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作為,在藥物、疫苗供應前很有用,但供應後也不能荒廢,「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是現在重要的工作」。
張上淳則是說到,專家小組最初秉持「做最壞得打算,但做最好得準備」面對疫情,當時認為完全無法圍堵,因為要做到完全圍堵很簡單,就是完全關閉邊境,這樣病毒一定不會進來,但這對於一個國家的運作來說「不可能」,因對其他層面的傷害太大,特別臺灣與中國的往來密切,也知知道無法百分百阻絕疫情,所以需要有後續策略做因應。
說到下半年將要面對的挑戰,張上淳說,目前國際疫情仍然非常嚴峻,每4天就新增100萬人,在這樣的狀況下,除非臺灣與其他國家不來往,不然如何與其他國家保持來往,又不要受到太大威脅,就會很困難的挑戰,儘管守得很緊人民在臺灣當然很安全,但就會犧牲到經濟層面。
張上淳表示,之前有提到說,不應該追求確診「零」容忍,若永遠只能加零,那邊境永遠不能放鬆不了,若能在出現一點點小疫情,卻不會造成人民身體健康大損傷,在可控範圍適當控制住疫情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接受,國內其他活動才可以做更多開放,並呼籲,全民能夠一起來思考,到底經濟重要,還是小小疫情稍微起來,哪個對國家傷害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