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北韓、韓國、臺灣,一直到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等,都受到中國武裝漁民、海上傭兵騷擾及威脅。臺灣戰略學會研究員蘇紫雲15日表示,中國這種轉民為兵的灰色手段,未來各國可能會有更多的反制方法,如果聯合對抗,應該會以亞丁灣海盜事件模式處理。
亞丁灣位於葉門和索馬利亞之間。蘇紫雲說,亞丁灣海盜就是廣義的海上民兵,漁民可能裝上輕兵器就變成海盜,一旦被發現,各國的公務船就有權力使用武力,關鍵在於,這些民兵船如果採取有計畫、有組織、有武裝的行為,就會被界定為民兵而不是漁民,就可以合法正當使用武力。
澳洲地緣政治風險專家湯瑪斯(Jason Thomas)以中國毒箭頭形容中國武裝漁民、海上傭兵,他在《澳洲人報》直指,活躍於東海與南海的大量中國武裝漁船,有利中共爭奪區域擴張時,在公海發動大規模游擊海戰,已威脅多個國家安全。
對此,蘇紫雲說明,中國最早在2012年釣魚島事件,就動用類似海上民兵進行騷擾性包圍,現在又在委內瑞拉附近有漁船大規模集結,中國利用海上民兵的行動不是創新,可是民主國家應對這些威脅時,正規的武裝力量比較難發揮。
應對的方法可能要用非武裝手段,民主國家的公務船或海警船和防衛隊,需配備碰撞設計,因為中國海上民兵可能會用船隻進行碰撞;其次,要強化非傷殺性武器,如水砲、長距離音波驅散系統(LRAD),還有以前在冷戰時代試過的泡沫膠。
萬船齊發攻臺?臺灣早就有防備
關於流傳中共恐對臺灣萬船齊發的說法,蘇紫雲表示,臺灣早就在預防這種大規模武裝漁船侵擾威脅。在真正作戰時,這些漁船因為很容易摧毀,並不會構成太大威脅,比較麻煩的是,承平時期如何應對這些漁船?
國防部與海巡署應該有新的應對方法,包括增加非殺傷裝備、強化海巡船艇碰撞耐受力。而海巡署處理中國海上傭兵作為需更細緻,把中國船拖回來拍賣、扣留中國漁民,對一般海上執法是足夠的,但如果是對付海上傭兵當然不夠。
中國漁船依規做成鐵殼船,各國的海巡艇大多是鋼殼船,為耐浪設計而不是防碰撞,蘇紫雲說,防中國漁船碰撞要強化船殼,周邊需加強更多緩衝的橡膠墊,美國海巡隊有部分船隻是這種設計,因為要對應很多墨西哥偷渡船還有毒梟快艇,常常會用碰撞方法逼停,在國際法上稱之為登臨。
透過無線電監控 抓海上傭兵
對於偵查漁船時如何分辨漁民或民兵?蘇紫雲表示,如果是一般漁民,通常會單獨或兩、三艘圍網漁船小群作業;如果是民兵可能就是上百艘,而且滯留在同一個區域,如某個小島,等到艦艇去驅趕時,他們會採取組織行動,可能10艘、20艘為一個單位,造成執法船艦的困擾,甚至會發現特定漁船上有人持武器,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特徵。
動輒上百艘海上民兵漁船會有很強烈的電子訊號,也就是會有人指揮;透過無線電監控,可以辨別他們的身分,當漁船開始採取行動時,就不會太難判斷,漁船會有個明確目標及指揮系統,這些都是重要的徵兆。蘇紫雲進一步提到,如果這些漁船轉變成武裝攻擊的時候,守方就可以正規武力還擊。
關於立委王定宇爆料,上週中國大批民船包圍東沙島,蘇紫雲說,這個訊息需要再查證,因為當時透過船舶自動辨識系統(AIS)網站查看時,並沒有發現東沙島周邊有船隻聚集現象。
蘇紫雲表示,AIS是公開的船隻定位回報系統,如果有刻意的組織行動,船隻可能會把訊號關掉,但是因為臺灣海巡署已經出來否認了,如果把AIS系統關掉,還是可以透過雷達看到大批船隻,臺灣官方沒有必要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