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雲嘉屏

屏縣推土地友善耕作 成立微生物培養中心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博士廖麗玲(左1)講解光合菌製作方式。(屏東縣政府提供)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博士廖麗玲(左1)講解光合菌製作方式。(屏東縣政府提供)

【記者簡惠敏/屏東報導】屏東縣政府與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5日在內埔鄉東片社區成立首座「微生物資材培養推廣中心」,利用光合菌、放射菌等微生物菌種改善傳統化學肥料施作,兼顧保育與提升農村經濟,推廣友善土地耕作的農耕渔牧作法。

內埔鄉東片社區成立屏東首座「微生物資材培養推廣中心」,推廣友善土地耕作的農耕渔牧作法。內埔鄉東片社區成立屏東首座「微生物資材培養推廣中心」,推廣友善土地耕作的農耕渔牧作法。(屏東縣政府提供)

今年屏東縣府首度與成大團隊共同合作「微生物資材中心培訓計畫」,結合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與在地農場,形成產官學的工作團隊,培訓農再社區學習菌種的擴培以及田間運用技術,建立微生物菌種資材培養推廣中心、生產運用示範基地。

縣府表示,今年共開辦農業班、養殖班、半島班及原民班等4個基礎班,教學內容以光合菌的擴培與應用為主,吸引近300名農民前來學習,並與專家學者、10位農民業師,共同組成LINE的共學群組,彼此分享經驗與技術交流,從中遴選20名農民前往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學習放線菌及芽孢桿菌等其他益菌的進階課程,進而成為本計畫的微生物菌種培養師。

另外,從學員的農場中,依地理環境、作物特性及農民意願,選定12處示範農場及3處示範養殖池,進行對照實驗,觀察與紀錄使用菌種的差異性,做為日後農民使用上的參考數據。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博士廖麗玲(左1)講解光合菌製作方式。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博士廖麗玲(左1)講解光合菌製作方式。(屏東縣政府提供)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博士廖麗玲表示,光合菌可改善土壤,強化作物根系,增強肥力,利用光合厭氧的特性,可自行培養光合菌,進而減少農藥及肥料使用,運用在水產畜牧則可預防病害、淨化水質、減少異味等。

縣長潘孟安5日視察推廣中心,並當場繁育製作光合菌種;看到許多農民藉由友善農法生產出的優質農產品讚不絕口。他表示,光合菌製作方式簡易,農民可自行繁殖使用;放射菌等要在無菌的空間去培養,所以成立微生物資材中心扮演重要角色,未來持續規劃在屏南等各地區成立微生物資村中心,推廣友善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