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孝櫟指出,溫控生產主要的挑戰在於生產品質和生產標的物承受的溫度和時間,但目前僅能控制生產設備的加溫曲線,若無法精準掌握即時環境就會使生產品質下降。更重要的是,大量新產品的製程參數設計與優化往往耗費相當多的時間、人力與物力,透過不斷的嘗試錯誤才能讓生產穩定。
然而,在科技部「數位經濟技術創新研發與應用」專案計畫的支持下,曹孝櫟的團隊安裝少量關鍵的「物聯網」感測裝置,捕捉溫控生產環境的動態特性,累積工業生產大數據,並運用人工智慧建立「工業物聯網溫控生產預測技術」,除了免除人工測溫與校正流程,還能預測從未生產過的產品製程參數,讓新產品快速進入量產階段。
曹孝櫟說,只要拿到一個完整設計的電路板,就可以透過這項技術推論出一個接近於實際可生產的效益,讓新產品導入可以快速收斂到能夠量產的階段,尤其是對於生產少量多樣產品、迭換速率很快的產業來說有很大的幫助。
而這項技術也已經與研華科技等4間廠商合作、部署到全球各地7家工廠逾100條以上產線,最長使用時間累積超過40個月,總體效益已超過每年5千萬元。曹孝櫟的團隊也積極與研華科技工業雲端平臺(WISE-PaaS)合作,將「工業物聯網溫控生產預測技術」以WISE-Marketplace APP的形式上架並對外推廣,進而帶動溫控生產工藝升級,創造更高的產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