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方 桃園

長庚大學資工系畢展 AI、防疫、醫療照護皆入列

「超解析度大腦磁振造影技術」獲得多項全國比賽佳績。(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超解析度大腦磁振造影技術」獲得多項全國比賽佳績。(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長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第15屆畢業專題成果展,作品聚焦在AI人工智慧與防疫、銀髮族照護等,共展出13組,呈現同學們結合創意、跨領域與產學合作的成果,四年所學的資訊專業知識與技術展現無遺。同學們也為此卯足了勁,前一天就開使架設器材,無畏超強寒流來襲,積極彩排。

「智能魚類水族系統」能有效辨識水族魚類的生理狀態。「智能魚類水族系統」能有效辨識水族魚類的生理狀態。(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資工系表示,學生除了暑假要到企業實習與業界接軌之外,在大三上學期到大四之間參與專題研究,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培養實做與應用能力,也訓練同學們的分工合作、專案管理與溝通技巧。經過多次公開評選,脫穎而出的組別才能夠參加專題成果展,過程中有不少組別已在全國性比賽得名,為校爭光。

「智能魚類水族系統」能有效辨識水族魚類的生理狀態。「智能魚類水族系統」能有效辨識水族魚類的生理狀態。(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專題中,吳蒨樺、吳東曄、蘇青衛、劉咨佑同學在趙一平老師的指導下,開發「超解析度大腦磁振造影技術」,結合深度學習與超解析技術,應用於加速磁振造影(MRI)成像,產生更高解析度的影像並縮短取像時間,以達成加速造影流程與提升影像重建品質。該組作品參加「大專院校資訊服務創新競賽」,連續二年獲得第三名及佳作,也在全國大專院校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中華電信IoT大平台創意應用大賽、中技社AI創意競賽、全國醫學工程創意競賽等比賽中獲得佳績。

長庚大學資工系畢展,聚焦在AI人工智慧與防疫、銀髮族照護。 長庚大學資工系畢展,聚焦在AI人工智慧與防疫、銀髮族照護。 (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吳蒨樺同學表示,他們希望縮短一半的時間掃瞄,得到原解析度一半品質的影像,再透過這項技術還原出原解析度的影像,如此一來可以減少增加每天可掃描人數、縮短排隊等待檢查的時間,這也屬於AI應用的一種,國外已有新創公司推出類似服務。

長庚大學資工系畢展,聚焦在AI人工智慧與防疫、銀髮族照護。 長庚大學資工系畢展,聚焦在AI人工智慧與防疫、銀髮族照護。 (桃園長庚大學提供)

吳胤恩、陳香伶、陳志豪、蔡宛凌同學在梁家銘老師、吳世琳老師指導下,開發影像辨識技術與感測分析的「智能魚類水族系統」,能有效辨識水族魚類的生理狀態,達成智能水質偵測與控制,該組作品獲得第25屆大專院校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AIoT創新應用組優勝。

目前市面上幾乎都是提供水質監測的產品,還未有針對魚類健康偵側服務。這項技術可以讓飼主透過APP了解魚兒是否健康,還會有健康紀錄報告,如果有死亡或爛尾就會發送通知,以利即時處理,避免疾病擴散到整個水族箱。

「銀髮智慧食堂」是由吳世琳老師、梁家銘老師共同指導,賴怡誠、陳冠綸、張峻瑋及張淵翔同學所開發,透過基於影像辨視與動態路徑排程的送餐服務,長輩點餐後只需等待機器人送餐,在疫情下更顯便利、可靠及安全,獲得2020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物聯網組第二名。這項作品同時與長庚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及長庚養生文化村合作,除了提供最佳路徑的送餐,也可以辨識餐點是否正確、紀錄飲食紀錄,

疫情對人類生活造成莫大影響,不過,資訊科技的發展卻也帶來許多解方及思考,像是黃鈺茹、葉宜萍、張承銜及林仲岳同學的作品「疫情下的遠距教學─虛擬顯微鏡」,發展顯微鏡的線上操作教學,這項作品聚焦於提供遠距教學、學習體驗及課後複習。

「防疫之事後追蹤與辨識」軟體則透過人體、配件顏色、人臉、口罩、人頭等辨識,自動追蹤目標人路徑與辨識出身邊的風險人,減少追蹤居家隔離者、檢疫者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並提升效率與準確度。「新型冠狀病毒之基因組裝平台」設計了自動化的基因分析系統,在新型冠狀病毒學術研究上更加精進。「勢在必行」使用手勢非接觸控制設備,避免用手接觸電梯開關等平時容易疏忽的防疫漏洞。

「網頁數位助理」利用AI語意分析,提供學校的資訊服務;「AI多功能聊天機器人Maru」則是一項LINE平台上的聊天機器人應用,提供假新聞判斷、個人行事曆管理等實用功能,不需繁瑣的指令,也不需安裝APP,透過簡單話語就可以跟機器人溝通。

銀髮族照護作品還有「失智長輩穿戴關懷系統」,讓照護人員透過手機APP 掌握患者生理資料,並經由長期紀錄分析其健康走勢,以作為醫療參考。多項研發成果,展現出學生的創意、巧思與扎實軟硬體實作能力的整合設計,讓參觀的貴賓及教職員生都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