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副刊 休閒旅遊

國旅這樣玩 健康又安心-3

南漂高雄追暖陽——特選藝術景觀添喜氣 鹽埕市集吃喝去!

遊客走在大樹舊鐵橋上,可以看見一列長長的火車急駛而過一旁的新鐵道。(攝影/鄧玫玲)
遊客走在大樹舊鐵橋上,可以看見一列長長的火車急駛而過一旁的新鐵道。(攝影/鄧玫玲)

文/記者鄧玫玲
怕冷的你,今年不妨來一趟最溫暖的冬季遊,讓我們跟著驕陽,來去大高雄!說到大高雄,有不少著名的地標藝術景觀,沒去過這些熱點,別說你到過高雄。還有旅程中,怎麼能少了最重要的美食,快跟著我們的腳步,吃遍鹽埕市集吧!

崗山之眼 夢幻白色大提琴

雖然已過了旅遊的熱點,但是現在去「崗山之眼」登高望遠,最適合不過。只要到阿公店水庫搭上接駁車,就可以輕鬆攀上高點,再順著迂迴的走道走上幾回,就踏上了8層樓高的天空迴廊,看盡崗山美景。

「崗山之眼」向下的旋轉梯,很像一支正在彈奏的口風琴。(攝影/鄧玫玲)「崗山之眼」向下的旋轉梯,很像一支正在彈奏的口風琴。(攝影/鄧玫玲)

走上雪白圓弧形的迴廊,偌大的阿公店水庫像一片藍色湖泊,平靜地躺臥在眼前,遠處的北大武山、半屏山也隱約可見,縮小成積木似的鐵皮屋、水泥房散布在綠色的山巒間,穿梭其間的蜿蜒道路、河流,一一盡收眼底。

登上「崗山之眼」,即擁有一隻看盡岡山美景的「眼睛」。(攝影/鄧玫玲)登上「崗山之眼」,即擁有一隻看盡崗山美景的「眼睛」。(攝影/鄧玫玲)
「崗山之眼」是一把立在山頭的超級大提琴。(攝影/鄧玫玲)「崗山之眼」是一把立在山頭的超級大提琴。(攝影/鄧玫玲)

原來這是一把立在山頭的超級大提琴,數不清的琴弦連接在一支帶著彎鉤的提琴把上,走在提琴上的遊客都是彈奏樂曲的音符,有時清朗有時熱烈的曲調,迴盪在萬里晴空中,也流連在過往遊客的心裡。

大樹鐵橋成古蹟 時空錯置感觸多

充滿歷史感的舊鐵橋,一直是鐵道迷尋訪的懷舊景點。高雄大樹的古蹟舊鐵橋,則是所有遊客都想來體驗的舊鐵道風光。

這座如長虹般橫跨高屏溪,連結高屏二地的鐡路運輸橋梁,原名為下淡水溪鐵橋,由日本工程師飯田豐二監造,在1913年完工,雖只有單行軌道,但全長1,526公尺,由24組鋼桁架及花崗岩紅磚橋墩組成的長橋,被稱作「東洋第一大鐵橋」。

長307公尺、寬8公尺的大樹舊鐵橋天空步道。(攝影/鄧玫玲)長307公尺、寬8公尺的大樹舊鐵橋天空步道。(攝影/鄧玫玲)

只是,100年後的遊客,卻只看到被兩個超強颱風沖毀了5座橋墩6座橋桁的斷橋。如今只能讓遊客走到高屏溪畔,就無法再往前走了,一道枕木腐朽鐵軌鏽蝕的單行鐵軌,被一面鐵柵欄隔離,就這樣一道脆弱的隔離線,分隔兩個不能穿越的時空。

長307公尺、寬8公尺的舊鐵橋天空步道,有著灰白雪亮的雕花鋼桁架,把整個鐵道空間,交織成各種不同的幾何圖案。遊客行走在鋪滿鋼板的平穩鐵道上,會發現枕木鐵軌不見任何鏽蝕的痕跡,可是怎麼一走近那座鐵柵欄,就回到令人嘆息的老舊光陰?

大樹舊鐵橋末端,有一道枕木腐朽鐵軌鏽蝕的單行鐵軌,被一面鐵柵欄隔離,分隔兩個不能穿越的時空。(攝影/鄧玫玲)大樹舊鐵橋末端,有一道枕木腐朽鐵軌鏽蝕的單行鐵軌,被一面鐵柵欄隔離,分隔兩個不能穿越的時空。(攝影/鄧玫玲)

走著走著,突然聽到一陣轟轟隆隆的聲響,抬頭一望,原來是一旁鐵道上長長的火車急駛而過,這才發現,原來這裡除了舊鐵道還有新鐵道?新鐵道的火車班次可不少,一班接著一班,站在舊鐵道上觀看新鐵道呼嘯而過的火車,也是一種難得的樂趣啊!

傳統三和瓦窯 沉浸手作磚瓦世界

大樹舊鐵道園區附近還有廣闊的溼地公園可遊逛,在年節假期中帶著一家老小來走走,讓全家人一起享受冬日陽光的溫暖,或者到園區裡的百年瓦窯參加DIY手作體驗。

高雄大樹區還留存的三和瓦窯,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攝影/鄧玫玲)高雄大樹區還留存的三和瓦窯,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攝影/鄧玫玲)

高雄大樹區原是一個瓦窯興盛的聚落,隨著建築結構的改變,一家家瓦窯場相繼歇業,如今還留存的三和瓦窯,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但還是有燒窯的工作在進行,像是閩南式的紅瓦片、清水磚、花窗、地磚等,大部分提供給古蹟修復、廟宇建設及庭園設計的業者。

三和瓦窯裡展示的紅瓦屋頂、清水磚。(攝影/鄧玫玲)三和瓦窯裡展示的紅瓦屋頂、清水磚。(攝影/鄧玫玲)

在三和瓦窯裡可以看到用百分百的黏土燒製的清水磚,黏貼成的小型的磚牆,還展示著傳統的瓦當、滴水、紅瓦屋頂,更有近期研發燒製的上釉花磚,及各種磚燒文創商品,訪客可以細細賞玩。

三和瓦窯裡陳列的文創商品,遊客可以細細玩賞。(攝影/鄧玫玲)三和瓦窯裡陳列的文創商品,遊客可以細細玩賞。(攝影/鄧玫玲)

如果想要參與手作課程,則有很多選擇,用縮小版像樂高積木一樣的磚塊砌磚,或者是在溼泥的磚瓦上雕刻,再入窯素燒,完成的磚雕作品可作杯墊或肥皂盤,還有彩繪雕磚和各種迷你小磚瓦的自由拼貼,讓訪客沉浸在磚磚瓦瓦的傳統工藝世界中。

三和瓦窯裡特別展示的傳統建築:瓦當、滴水。(攝影/鄧玫玲)三和瓦窯裡特別展示的傳統建築:瓦當、滴水。(攝影/鄧玫玲)
大高雄必吃必喝口袋名單!

★高雄駁二特區早餐:勇伯豬舌冬粉

位在高雄駁二特區的「勇伯豬舌冬粉」,每天早上5時就開門賣早餐,而且60年來勇伯店的早餐就是以豬舌冬粉為招牌!

勇伯店將豬舌、豬肚、豬心、豬頰肉慢火熬煮到軟爛後,盛放在大湯鍋上頭備用。(攝影/鄧玫玲)勇伯店將豬舌、豬肚、豬心、豬頰肉慢火熬煮到軟爛後,盛放在大湯鍋上頭備用。(攝影/鄧玫玲)

清洗乾淨的豬舌、豬肚、豬心、豬頰肉慢火熬煮到軟爛後,盛放在大湯鍋上頭備用,有客人點餐老闆就把豬舌、豬肚或豬頰肉切成塊放入湯碗中,再擺幾片汆燙好的青菜和一小撮冬粉,最後淋上滾燙的豬高湯,即可端上桌讓客人享用。

淋上滾燙豬高湯的豬舌冬粉。(攝影/鄧玫玲)淋上滾燙豬高湯的豬舌冬粉。(攝影/鄧玫玲)
勇伯店最熱銷的豬頰肉充滿膠質又帶點軟筋。(攝影/鄧玫玲)勇伯店最熱銷的豬頰肉充滿膠質又帶點軟筋。(攝影/鄧玫玲)

第二代年輕老闆桂祥表示,很多高雄在地人從小就習慣吃這樣清淡的早餐。勇伯冬粉最有特色的豬舌肉,口感有點像豬肝,但卻有脆度;最熱銷的是豬頰肉,一口咬下竟然有牛腱肉的感覺,充滿膠質又帶點軟筋。口味重的客人可蘸點特調的豆瓣醬來吃,再喝幾口冬菜肉湯,一定會更為驚豔,湯頭濃郁卻毫無腥味,真的很佩服店家的好手藝,竟能把豬內臟煮得如此清爽可口?

★鹽埕區鬧區 阿忠「粗」米粉湯

阿忠米粉店使用純米製作的粗米粉。(攝影/鄧玫玲)阿忠米粉店使用純米製作的粗米粉。(攝影/鄧玫玲)

超過60年的老店「阿忠米粉湯」。(攝影/鄧玫玲)超過60年的老店「阿忠米粉湯」。(攝影/鄧玫玲)

位在鹽埕區鬧區的「阿忠米粉湯」,已經是超過60年的老店。阿忠老闆告訴我們,店裡使用的是純米製作的粗米粉。來店裡的客人,一定會先來一碗小卷或虱目魚米粉湯,再點幾樣特殊的小菜。煎得香酥的魚背骨和虱目魚肚是最受歡迎的,如果想點更特別的,那就來盤汆燙生腸或酥炸生腸吧!

小卷米粉以燙熟的小卷為主,再搭配粗米粉油蔥酥。(攝影/鄧玫玲)小卷米粉以燙熟的小卷為主,再搭配粗米粉油蔥酥。(攝影/鄧玫玲)

虱目魚米粉,撒上油蔥、青蔥末。(攝影/鄧玫玲)虱目魚米粉,撒上油蔥、青蔥末,就是一道懷念的好滋味。(攝影/鄧玫玲)

「魚背骨」是虱目魚切下兩側魚肉後,留下的帶肉魚背鰭,煎香後咬著背鰭上的肉吃,很有趣。那「生腸」到底是什麼?原來是虱目魚的魚腸啊!去掉雜質淘洗乾淨的整副魚腸,入鍋燙熟或下油鍋炸酥,吃起來軟嫩酥脆,一點魚腥味也沒有,感覺不出是魚內臟。

切下虱目魚兩側魚肉後,留下帶肉魚背鰭,叫「魚背骨」。(攝影/鄧玫玲)切下虱目魚兩側魚肉後,留下帶肉魚背鰭,叫「魚背骨」。(攝影/鄧玫玲)
虱目魚的魚腸就是所謂的「生腸」!(攝影/鄧玫玲)虱目魚的魚腸就是所謂的「生腸」!(攝影/鄧玫玲)
大ㄎㄡ胖三明治 烘爐木炭烤土司

搬遷到鹽埕區大公路上的大ㄎㄡ胖碳烤三明治,可是碳烤三明治的創始老店,招牌碳烤三明治,由三片碳烤過的吐司夾入醃漬的小黃瓜片、火腿、煎蛋和自製沙拉醬,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是吃起來卻有點驚奇。

炭烤三明治是用傳統的「烘爐」烤出來的。(攝影/鄧玫玲)炭烤三明治是用傳統的「烘爐」烤出來的。(攝影/鄧玫玲)

客人如果發現店家在操作平臺上擺放的一爐熱烘烘的炭火,就會明白店裡的每一片吐司都是用這爐傳統的「烘爐」烤出來的。木炭燒紅後,再架上鐵架把一片片吐司烤熱,而且只需短短幾秒鐘,就能烤得香味四溢。

 招牌碳烤三明治,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是吃起來卻有點驚奇。(攝影/鄧玫玲) 招牌碳烤三明治,看起來平淡無奇,可是吃起來卻有點驚奇。(攝影/鄧玫玲)

當然客人會好奇,為何還在用阿嬤時代的炭火爐烤麵包呢?老闆總是告訴客人,炭火烤出來的吐司麵包飽含水分,即使放涼也一樣溼潤好吃,而且充滿炭香味,所以半世紀以來一直是高雄人無法忘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