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Google、推特等社群平臺媒體壟斷、言論審查、出賣個資引發外界批評。境外公關公司透過心理學、大數據在社群平臺進行「認知操縱」,影響全球2百多場選舉,其中包含臺灣2018年選戰,劍橋分析「吹哨人」凱澤批評「臉書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對此,「批踢踢」(ptt.cc)創站站長、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接受《大紀元》專訪表示,這樣的發展不讓人意外,這是社群平臺「中心化、商業盈利導向」的必然結果,臺灣應及早重視與因應。
精準行銷服務政治 危害民主
杜奕瑾指出,社群平臺壟斷通路,分析個人使用隱私,「要抓住受眾眼球與行為」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投放對的內容,精準行銷進而影響「認知與決策」,不只用於商品推銷,造成劣質品與假資訊滋生,更進一步作為政治服務,「認知操縱」危害民主。
臺灣民間一直有反媒體壟斷運動,1995年黨政軍退出老三臺行動;2012年「反媒體壟斷運動」拒絕中共黑手、反財團壟斷媒體,當時一度出現《廣電三法》修法討論,拉高公廣集團重要性;2004年臉書問世,後續推特、IG等各種平臺百花齊放,手機與社交網路讓精準行銷與認知操作變得更為強大,2021年「我們從擔心新聞臺壟斷,變成擔憂『數位極權壟斷』」,杜奕瑾說。
臺灣應參考各國立法 監管約束社群媒體
臺灣人愛用Facebook,是亞洲盛行率最高區域,但臉書亞洲廣告最大營收卻來自中國,占臉書總營收20%。杜奕瑾說,「這是一個很弔詭現象」,2,300萬人民在一個社交平臺上,被包裝成商品,賣給外面的人,對臺灣人做認知操作。
社群媒體壟斷,主要廣告營收被剝奪,導致優質內容生產者只拿微薄利潤最終生存不了,引起澳洲政府重視,通過《新聞媒體議價法規》(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強制社群平臺談判廣告收入分成,令Google和臉書向當地媒體支付展示新聞內容的費用,美國也曾檢討取消堪稱科技巨獸保護傘的《230條款》,英國政府打算成立「數位市場部門(DMU)」監管平臺行為,頒布法律禁止社交平臺以言論爭議為由「任意」刪除評論;近期,印度政府祭出新規,嚴格管制社群平臺的運作模式,並對可發布內容進行規範。
杜奕瑾認為,臺灣有必要參考各國立法監管約束,從法規制度、技術、平臺觀點、媒體業者等各方角度,共同探討如何打破壟斷、不正常剝削,防堵境外認知操作,保障臺灣人民言論不被不正當審查,呼籲臺灣相關單位重視。
助大眾建立「武裝認知」分辨資訊戰
如何教導民眾分辨社群網路資訊?杜奕瑾談到「武裝認知」概念,國際把臺灣當成最值得研究政治宣傳的觀察地方,因為臺灣言論自由,充斥各種訊息,且華語文流通,又唯一不在中國境內。
杜奕瑾分享一個經典案例,去年4月初,WHO祕書長譚德賽說「臺灣網軍攻擊他3個月」,他帶領的AI labs團隊,以大數據分析當時Twitter上輿論,發現時值臺灣大選「那段期間,臺灣根本沒人知道他是誰」也沒人在討論他。
AI Labs用人工智慧技術,集合公民社群力量,將政治操作透明化的案例,全面分析、比對偏見與宣傳訊息及其傳播路徑,將資訊公開給民眾,幫助大眾建立「武裝認知」,清楚知道哪些資訊戰正在發生,哪些人正在精準行銷賣商品或政治服務。
為何PTT不能變成臉書?
臉書審查不喜歡的言論,任意封鎖屏蔽用戶帳號言論,杜奕瑾迄今還留在臉書「奮戰」努力貼文,再不斷被下架封鎖,有人問他,為何不將PTT變成臺灣的臉書?杜奕瑾則反問「為什麼PTT要變臉書?」
還記得2019年底,中國爆發武漢肺炎,「吹哨者」李文亮醫師的言論被臉書等社交媒體「事實查核」認定假訊息遭刪除,消息在批踢踢保存,引民眾熱議並獲官方重視查證,讓臺灣防疫超前部署。
杜奕瑾指出,臉書「盈利導向」與PTT捍衛「聲量平權」中心目標不同,在PTT發言不會莫名其妙被壓制、審查,未來「不該再被一個黑箱的演算法約束」,PTT在臺灣以「民主機制」示範一種獨特的可能性:非營利、透明開放開源,證明不賣廣告、政治服務操作,仍可保持人民暢通連結。
立委:媒體管制拿捏需審慎
立委蔡易餘表示,美國前任總統川普任內,為防止紅色共產滲透,通過諸多「防禦性民主」立法,授權社群平臺針對仇恨、暴力、色情言論進行管理,但選舉時,卻被媒體巨獸挾民主名義無限上綱,審查封鎖川普發言,「防禦性民主」遭濫用處理政敵異己。
蔡易餘認為,民主非無底線自由,不讓共產獨裁利用民主破口進行滲透,但也不能矯枉過正,反製造出另一個「國家怪獸」,臺灣要有所警惕。
他建議,未來應深化公民素養與媒體識讀,當平臺充斥五毛、網軍,在自由市場經濟下,會促使更多人選擇「離開、拒絕使用」,就像川普表示將創建新的社群平臺,都是好的作法。
蔡易餘指出,臺灣可參考澳洲向社群媒體平臺課稅、使用當地新聞收費制,不過,臺灣仰賴外資投資,恐無法向澳洲政府般強硬,也贊成應該「適度管理」社群平臺,不過尺度拿捏需更多討論,宜謹慎處理。◇